深度剖析企业存储进化史:从纸带到闪存

vivian/bill 发表于:13年09月22日 00:37 [编译] 存储在线

  • 分享:
[导读]穿孔卡时代以来,一切发生了改变吗?数据存储的故事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圈。它始于穿孔卡,然后是磁带,然后是硬盘,闪存盘。

IT行业不断寻找新方法保存数据,所以这也是从一种存储媒介转变到另一种媒介的发展历程,下面的简要时间线索,表明了重要技术之间的更迭。

Herman Hollerith设计了一款可以吞掉穿孔卡的机器,然后对美国1890年的审查做统计。穿孔卡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纸带: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

磁带:1951年到现在

旋转磁盘:1956年到现在

闪存:90年代至今

电脑需要存储,因为关机的时候,缓存会丢失所有数据,DRAM是不稳定的。当电脑首次被打开的时候,其缓存是空的,而告诉电脑做什么的代码,以及数据(被处理的信息),需要从持续型的存储处加载到内存中。

穿孔卡时代

穿孔卡,原来的电脑存储设备,最先是在20世纪30年代,且一直使用到80年代。这是种矩形卡片,有80列,12行。每一列都代表了一个数字信号或字符,以有没有洞来区别。IBM使用10行数据,而每一列的上面两行是保存其他信息的。这些卡片要通过读卡机。有洞的地方,读卡机的光线就可以穿过,从而被识别。

IBM 711穿孔卡读卡机每分钟可以读取150张卡片。每张卡是72x 10位,这意味着每分钟可读取150x 720位——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

711的控制面板的线路曾用来把穿孔卡数据读取到静电内存中。通常主机系统会连接一个或多个读取器,如System/360主机。

当时出现了各种编码机制,如6位BCDIC和EBCDIC,这样每一列的孔洞就可以表示有正负的数字和字母。


 
IBM的卡片代码格式也被当时的主机供应商们所接受。

随着电脑在容量上的发展,卡片本身的存储能力与速度都成为一个问题,更不用说还存在容易被损坏的问题了。纸带卷成为了替换品,特别是可应用于第一代微型电脑,如Digital Equipment PDP-8。

纸带的推出

纸带的行和列都是连续的,每一列也是以孔洞的形式表示二进制数值。纸带从电传打字机进入电脑,数据采用ASCII编码。

它被保存到纸袋卷或是以复写纸的形式保存,被传送到光学读取器处,且是用带穿孔机写入。当存储介质通过读取器时,系统要知道它位于纸带的哪个位置,这样才能完成读取。也就是说,纸带要准确移动到读取位置,这样才能顺利读取纸带的信息。链轮齿可以确保纸带处于正确位置。

Digital Equipment DEC Type PC09C纸带读取器每秒读取300个字符,相当于每分钟18kb。

纸带更小,而且比穿孔卡更方便,但缺陷是容易被撕破。随着电脑容量的发展,人们需要更多纸带来保存较大的程序和更多数据——PDP-8逐步被16位PDP-12取代,而后又被32位VAX取代。

数据量的增加提升了电脑的处理能力,这意味着系统内存可允许更大的电脑程序和更多数据。第一款VAX是11/780系统,有4G处理能力,比PDP 11的64KB要大得多。12位的PDP-8有4KB的主存储器。

纸带速度不能和这些较大型的电脑匹配,所以就出现了数字磁带。

磁带的魅力

磁带是德国Fritz Pfleumer公司在1928年发明的录音介质。1951年它被首次被用作UNIVAC 1电脑上的数字存储介质。

磁带仍然是连续的,现在被称为磁道。数字信号仍然行和列交叉处,但是现在是用磁场方向来记录;北或南;正或负;1或0.记录密度比远远优于纸带和穿孔卡;在UNIVAC 1上,每英寸128个字符使用八个磁道。

磁带被保存在圆卷上,从一个卷传递到另一个卷的时候,由磁头读取。


 
10.5英寸,9磁道的磁带卷

磁带提供了很重要的新特性。由于所保存信号,数据量都日渐减少,所以同一地区可保存更多数据,从而增加了区域密度。再者,磁带比纸带通过读取头的速度要快,因此这也增加了数据的访问速度。

[责任编辑:任新勃]
任新勃
提起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大家相对不太熟悉,因为华为网络能源产品从内部供给到独立运营走向公众,也是近几年的事。在HCC2013大会上,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副总裁方良周先生以及其团队详细介绍了华为网络能源产品及市场方向。
官方微信
weixin
精彩专题更多
华为OceanStor V3系列存储系统是面向企业级应用的新一代统一存储产品。在功能、性能、效率、可靠性和易用性上都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很好的满足了大型数据库OLTP/OLAP、文件共享、云计算等各种应用下的数据存储需求。
12月15日,中国闪存联盟成立,同时IBM Flash System卓越中心正式启动
DOIT、DOSTOR、易会移动客户端播报中国存储峰会盛况。
 

公司简介 | 媒体优势 | 广告服务 | 客户寄语 | DOIT历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订阅中心

Copyright © 2013 DOIT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