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价格不断降低,产品趋于成熟、稳定,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固态硬盘,并且已有购入SSD的准备。固态硬盘市场目前相当火爆,由于制造SSD的入门门槛不高,导致参与其中的厂商众多,让用户在选择的时候很容易挑花眼。
相比传统的机械硬盘,固态硬盘虽然价格要贵很多,但是却拥有性能上的绝对优势,并且在温度、噪音、耐用性等物理特性上让机械硬盘难以望其项背。当然,固态硬盘也不是没有缺点:除了价格昂贵之外,由于产品的复杂和未完全成熟,固态硬盘的稳定性仍然存在一定缺陷。
组成SSD的关键部件:PCB设计、主控制器和Nand Flash闪存各家之间都几乎一样,对于相同方案的产品来说,决定性能和稳定性差异的主要是固件不同,就算同一型号的产品,不同版本的固件也会对性能和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而固件除了主控方案供应商提供公版设计之外,有自主研发实力的厂商会自行优化设计,因此,挑选固态硬盘时,选择知名品牌是很有道理的。这就是为什么Intel、OCZ、金士顿、镁光、海盗船、威刚、三星等品牌的产品通常会成为人们的首选。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众多产品中,虽然品牌、型号众多,但是决定产品特性、基本性能的主控芯片主要为两款:LSI SandForce的SF-2281和Marvell的88SS9174。这两款芯片各有特色,实力不相上下,选SSD,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选主控。而目前最具代表性、最热门的这两大主控代表产品则是来自OCZ的Vertex3系列以及镁光旗下的rucial的M4系列。两款产品都已经上市很久,是十分成熟、稳定的产品,也是用户在挑选SSD的首选品牌,这次的PK就在Vertex3和M4之间展开。
OCZ这个品牌大家都已经相当熟悉了,这家公司主打高性能产品,近年来更是退出内存模组市场专攻SSD,是业内最领先的、最专业的固态硬盘研发、制造厂商。Vertex系列是OCZ旗下消费级产品中的顶级系列,至今已经是第三代。
OCZ Vertex 3固态硬盘采用的正是SandForce SF-2281主控方案,也是SF主控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产品,OCZ是最早与Sandforce的合作SSD厂商,在LSI收购Sandforce 之前,是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厂商,因此OCZ的固态硬盘产品的推出和固件研发更新都会比其他厂商更加迅速,产品稳定性、性能都很不错。
作为主打高端的产品,OCZ Vertex 3的外观设计也相当用心,采用亚光黑色外表,金属拉丝工艺的表面,让人看上去就有购买的欲望。
拆开外壳后露出了PCB的真相,SF主控芯片和闪存颗粒整齐的排列其上。
特写:S-2281F主控芯片和Intel ME3同步MLC闪存颗粒。这样的组合可以达到最高550、500MB/S的最高读写速率,IOPS最高可达60000。此外,Vertex 3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可达200万小时。
Crucial是镁光的子品牌,专注于存储产品。这款M4固态硬盘采用了Marvell 88SS9174主控芯片,持续读写可达500、260MB/S。随机写入IOPS也在50000的水平。Marvell这款主控的特点在于超高的读取速度。与SF主控不同,其完全没有采用压缩技术,因此在任何使用环境下都可达到很高的速度。
Crucial M4的外观比较朴素,并无太多亮点,这样也相对的节省了一些成本。M4的价格也确实很不错。
PCB与采用SF方案的SSD并无太大区别
Marvell 88SS9174主控和镁光25纳米同步闪存颗粒特写。其实镁光与Intel的颗粒都出自与同一工厂,只是打标不同。不管Marvell或是 Sandforce主控,PCB基本布局都类似,不同型号容量的区别主要在于闪存颗粒的数量上,由于SF主控方案会采用一部分容量用于RAISE技术,占用闪存颗粒容量用于冗余空间、计算缓冲等用途,因此产品实际可用空间为60、120、240GB,而Marvell方案则拥有独立DDR缓存,因此容量规格为64、128、256GB。
测试SSD对于平台软硬件几乎没有特殊要求,CPU对于磁盘性能毫无影响,但是不同的SATA控制器芯片会产生一些差异。这次测试使用了X79主板,使用原生SATA6Gbps芯片。详细配置如下:
这次测试的型号包括主流的60GB、120GB(64GB、128GB)两种,也是目前主流市场中最热门的容量规格。
M4系列采用最新的0309固件
Vertex 3使用了2.15版本固件
首先是ATTO Benchmark测试,这款测试工具主要用于测试主控性能,在理想状况下产品能达到的最高读写速度就是主控能力的上限。
OCZ Vertex 3所使用的SF主控性能十分强劲,读取和写入速度都突破了500MB/S,在120GB型号上甚至已经达到了SATA6Gbps接口的速率上限。而M4所使用的Marvell主控也相当不错,读取速度同样惊人,而且考虑到其未采用压缩技术,在某些使用环境下性能会更强。不过其读取速度就要差一些了,这也与其采用技术有关,由于没有使用数据压缩技术,考虑到颗粒使用寿命,固件必须对写入速度有所限定,并且越是容量小的型号,越要注意这一点。
AS SSD Benchmark是一款综合性测试工具,可以测试硬盘的读写、拷贝以及文件压缩性能,并且会给出整体打分。先来看看综合读写测试:
Vertex 3 60GB:
Vertex 3 120GB:
M4 64GB:
M4 128GB:
成绩汇总:
在不可压缩文件测试中,M4的读取性能异常强大,而Vertex 3的读取速度远远不及,写入速度则略强一点。
模拟三种不同文件的拷贝速度:
Vertex 3 60GB:
Vertex 3 120GB:
M4 64GB:
M4 128GB:
综合数据对比:
Vertex 3 60GB的性能稍差,120GB和M4系列性能相近,在持续速度上,模拟真实使用环境下,不同主控的表现没有太大区别。
Sandforce主控的一大优势就是文件压缩算法,这种算法可以对文件进行压缩从而让实际写入、读取数据量大幅降低,从而提升实际性能。下面是对于文件可压缩率从0~100%的情况下SSD的读写性能:
Vertex 3 60GB:
Vertex 3 120GB:
M4 64GB:
M4 128GB:
可以看出,采用SF-2281主控的OCZ Vertex 3会随着文件可压缩比例的增加而提高速度,而镁光M4 则无论什么样的文件都保持稳定的同样速率。这两种主控各有优势,采用压缩算法会在读写可压缩文件时性能有提升,并且对于闪存颗粒的物理磨损会降低,产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寿命更为出色,这些特性在短时间性能测试中往往无法直接体现。而Marvell的主控显然更为暴力,拥有无视文件数据类型的暴力读取速度,不过写入速率则会进行相应限制以保证产品寿命。
Crystal Disk Mark的测试方法与AS SSD Benchmark类似,也可以测试压缩与非压缩文件的数据,并且会真实写入、读取数据并以测试SSD实际性能。这次测试采用0 Fill数据文件模型,这类数据的理想压缩比率很高。
Vertex 3 60GB:
Vertex 3 120GB:
M4 64GB:
M4 128GB:
持续读写和4KB随机读写的综合数据对比统计如下:
OCZ Vertex 3的由于使用了Sandforce数控,在可压缩数据类型的性能测试商占尽优势,持续写入、随机读写均领先,其随机写入速度更是大幅领先,而M4的持续读取速度也表现相当恐怖,甚至还超出Vertex 3一点。
PCMark 7是由Future Mark推出的最新系统综合性能测试工具,其测试组件采用了大量模拟真实使用环境下的应用和操作,测试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十分具有参考价值。本次测试中使用了硬盘测试套件。测试结果如下:
Vertex 3 60GB:
Vertex 3 120GB:
M4 64GB:
M4 128GB:
数据对比:
对于产品实际使用情况模拟度最高的PCMark 7,Vertex 3和M4的总分相当接近,分数差距都仅为几十分。也就是说,这种差距在实际使用中是很难体验到的。
OCZ在新兴的SSD产业中已经算是老牌厂商了,专注于SSD的研发让其产品永远走在技术的最前沿,让OCZ的SSD始终保持在业界最领先的水平。而Crucial则是存储巨头镁光旗下品牌,拥有最为优秀的颗粒资源,因此在产品成本和颗粒性能上优势巨大。
对于这两款产品的测试结果,可以体现出这两套不同方案的最突出特点。Sandforce主控采用了压缩算法,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日常使用中可以巧妙的压缩数据从而达到很高的性能。用户关心的问题就是,到底有多少数据数可以压缩的,其实这无需太多测试数据证明,Intel最新消费级SSD产品 520系列采用了Sandforce就足以证明这款主控的优秀,而其所替代的正是采用采用Marvell主控的510系列,包括Intel在内的众多存储数据企业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日常工作中的数据,比如办公、上网等实用环境下,都可以使用数据压缩技术。并且使用了数据压缩技术后实际写入量的降低对于产品使用寿命来说相当不错,从而让SSD使用寿命得以保证。Marvell主控方案则更为暴力,首屈一指的读取速度一定会让使用者大呼过瘾,不过写入速率上并不占据优势。
四款产品京东售价
这一次对比测试的主要目的并非要分出个胜负,事实上这两款产品都是相当出色的SSD。如果从目前的市售价格来看,镁光M4拥有100元的价格优势,性价比要更高一些;不过OCZ Vertex 3凭借Sandforce强大数据压缩算法支持,在绝大多数日常应用中都会有更好的性能加成;可以说双方各有所长。
总结:选择SSD产品无非是对主控方案和品牌的选择,OCZ和镁光都是业界知名的大厂,品质不用担心,双方的性价比都不错,并不像Intel那么高高在上,它们的区别就在主控上面,在于是否支持数据压缩技术,看完本文大量的评测数据之后,最终您会选择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