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新一代分布式融合存储AS13000G7重磅亮相浪潮全国巡展广州站。此次发布的浪潮分布式融合存储AS13000G7有哪些优势、覆盖哪些行业、未来升级方向,以及分布式存储战略如何?浪潮信息存储产品线总经理李辉、副总经理刘希猛进行了解答。
极致存储深度再演绎
浪潮新一代分布式融合存储最大的亮点是“融合”。
据悉,AS13000G7采用极致融合架构设计理念,实现同一套存储满足四种非结构化数据的“All In One”高效融合,数据存力提升300%,IO性能提升100%;同时,AS13000G7在业界率先实现4种非结构化协议无损访问,实现多元场景的“All In One”,加速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
极致融合,是“极简架构”再演绎的内容之一,实质就是协议互通、数据融合。与上一代AS13000G6产品相比,新一代产品从文件、对象、大数据提升到包括视频在内的四种协议互通;数据则是在热、温、冷、冰四级存储间自由、高效流动与共享;介质上实现了从闪存、磁盘、磁带到光盘所有介质的互通。
浪潮存储一直遵循“极简架构”去设计产品和解决方案;围绕极致稳定、极致可靠、极致性能、极致容量、极致云化以及极致安全,AS13000G7都有体现。如在极致云化方面,浪潮存储着重提升 AS13000G7对云的对接能力,通过标准的协议接口,提供最新的版本;对接各类云的应用,带来的是数据流动与安全的问题,AS13000G7升级了防病毒、防勒索模块,保障了极致可靠。
三年来,浪潮存储提出的”七大极致”和”一套存储支持一个数据中心”的产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是浪潮帮助客户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需求提出的应对方案。
面向万千智慧应用场景,四大场景更具优势
发布会上,浪潮介绍了AS13000G7面向千行百业的应用需求,强调了在AIGC、智能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行业的应用优势,并以AIGC和智能制造为代表领域深度介绍。
ChatGPT问世之后,在数据层面引发出两大类的变化。刘希猛认为,一是大模型,其特点是数据量趋大。当前的大模型是以单模态为主的文本型,即使进行精筛标注提炼,初始数据量也只是数百TB,但在跟各行业结合的过程中,会产生多模态的大模型,数据类型从文本型逐渐扩展到音视频,存储容量超过PB级。同时,大模型训练中对算力、对存储的性能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二是推理。大模型的应用面临的是海量终端的接入。以ChatGPT为例,3月份接入的用户超过一亿人,对推理在存储等方面也带来性能、时延上的更高挑战。
在李辉看来,人类的知识和能力越高,所需要的信息量就越少,稍有增量,就能触类旁通,产生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人工智能越走向高端,所需要的训练数据量就越多,正好形成反比例关系。因此,他推测,AIGC越往大模型走,就会越趋向多模态和原生态的训练方式。
因此,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往往带来PB级乃至EB多模态数据的需求。AS13000G7化繁为简,以包括极致存储在内的各项能力作为应对。
智能制造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现代化的智能制造企业,实现了每接到一个订单,就会自动排程到车间任务、库房配料,如果发现某个配料不足,就会发出预警并在采购系统中向上游供应商发出备料申请。质检合格后的产成品通过物流平台自动发货,第一时间送给订户。
“支持这个流程的闭环,不仅是管理信息系统,还有大量的数据。”李辉说。
对于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数据的应用最后其实归结就是三大类,要么是结构化数据,对关键的应用做好容灾,或者是爆发增长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或者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的云化。
“AS13000 G7已经都具备了这三种能力。”刘希猛以上述两个主要场景需求为例,对AS13000产品迭代计划进行了介绍:
——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存储与智能分析,一个重要的现实就是现有协议接入的数据类型的多样化,无论是偏训练型的小文件模型以及偏大文件的高带宽的应用,还是偏向于业务的应用与管理,带来的都是数据量的激增与对数据分析性能要求的挑战,应对的数据覆盖热温冷冰多个类型,涉及到的也是各种不同介质。AS13000将持续进行提升性能,加强智能化调动资源的能力,实现数据的智能运维管理。
——在基础设施的云化方面,AS13000也将加强并提升性能,例如瞄准时延方面进一步的突破,目标是取代更多的集中式存储。此外,云化的过程涉及内部的私有云以及与公有云的对接。如何提升多云对接的能力、在互联互通过程中保障客户数据的安全,AS13000已经提供了支持最新的云平台版本,并通过权限控制、防病毒,防勒索措施来确保数据安全。
分布式存储走向何方?浪潮这么看
分布式存储一直在蚕食集中式存储市场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
针对分布式存储市场,业界存在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发展路径,如纯软件的方式、软件+通用硬件的方式,以及软件+专有硬件的方式。在浪潮看来,当前分布式存储市场的确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将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但客户场景让分布式存储有了不同的区隔。
刘希猛认为,纯软模式比较灵活,适于边缘或者是中小应用场景,但是软硬件之间的兼容性、互操作性可能带来一些管理和运维上的问题;软件以及通用硬件的模式解决了互操作性以及运维与未来扩展问题,是时下主流的模式,也将是未来覆盖市场最多的一种模式。与定制的硬件相结合,将摈弃分布式存储更多的短板,性能无疑还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可进一步挤占中低端的集中式市场。
虽然这三种状态还在持续,但软硬一体的方式应该更适应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部署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存在。这也是浪潮更看好的一种模式的理由。
李辉指出,电子产品时代,要实现产品整体的效能或者价值的最大化,一定是基于软硬件互相协同而且有定制内容的系统级产品。因此,浪潮更倾向于包含通用硬件与定制化的硬件的软硬一体的交付模式,这种部分定制化硬件,也称专用硬件,或部件上的专用,或形态上的专用。
“所有这些,其实浪潮都在布局过程中。”李辉说。
存储已经同质化?浪潮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
多数分布式存储,包括国内一些品牌,都是基于开源的体系创新,因此差异化的竞争力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那么,如何看待目前国内在分布式存储市场上相对同质化的竞争状态?
事实上,无论是计算,存储,还是上层的数据库,都在趋向分布式架构,这也意味着分布式存储必须不断提升高可靠,高可用、高性能企业级的能力,更好地支撑生产或者核心的应用。
对于当前同质化的竞争,浪潮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就是实现闪存(SSD)的研发,这也是浪潮作为国内装机容量第一的厂商的一个重要优势。
“通过在控制和介质层面同时发力,打造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再把分布式存储整套栈的能力进行重构和延伸到管理NAND颗粒、管理硬盘、磁介质以及磁带和光盘等更多的介质类型,形成更好的互动,使分布式存储成为一个偏数据中心存储操作系统加上存储底座的大形态、大系统、大平台,让今天的AS13000G7支撑起像AIGC这类更核心、更关键和更大规模的应用,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新应用带来的更加苛刻的需求。”李辉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