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呈现爆炸式发展的态势之下,包括以华为、浪潮为代表的中国存储界领军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正在密切跟踪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并开展了针对性的前瞻研究。
以集中式存储为例,其可靠性、稳定性已经达到业界领先水平,而多控制器、双活、两地三中心、异构存储虚拟化、实时压缩、同步/异步容灾等功能也逐渐成熟甚至有些技术已经取得领先地位。
而拥有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的华中科技大学也在超大规模存储系统、新型存储器件与系统、存储服务与安全、网络存储系统、云存储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围绕对象存储、近数据处理、存储计算融合等领域分别展开重点攻关,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市场上主流的公司,如英特尔、IBM、浪潮、华为等公司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合作,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校企联合,硕果累累
在众多优秀的合作伙伴之中,浪潮是一颗正在脱颖而出的新星。
据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冯丹院长介绍,双方最新的合作项目是基于共享内存与闪存等混合存储系统构造,而在相变存储器领域,学院与浪潮也展开过类似的工作,采用镁光相变芯片开发了内存的控制器,使非易失内存挂接在QPI总线上。
实际上,早在八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和浪潮从盘阵、分布式系统、云存储等多个领域持续开展合作。双方合作的第一套海量存储系统在资源卫星领域成功应用。
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双方还意识到了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两方联手展开了大量标准方面的合作,并且单独或共同发布过多项标准。
之所以选择与浪潮存储合作,是因为浪潮存储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领先优势。
今年年初,浪潮存储提出了“智算中心”概念,面向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存储两大平台升级七大极致能力——除了基于iTurbo智能引擎实现极速性能,还围绕极简架构,升级自动感知风险的极致安全、六重保护的极致稳定、EB级最优利用率的极致容量、基于iSCMI云对接技术的极致云化、融合AIOps智能运维的极易管理等,从而为智算中心带来”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易用易管”的存储平台,为智算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全面提速新基建。
今年3月,浪潮存储在SPC-1全球存储基准性能测试中,以7520,358IOPS(每秒读写操作的次数)、0.472ms延时的评测值,创下16控存储产品性能全球最高纪录;两个月后,浪潮存储又以3,300,292IOPS、0.387ms时延的评测值,创造了8控存储产品性能的全球最高成绩,成为唯一一家在两大存储主流市场夺冠的厂商。
来自IDC的数据表明,2020年第一季度浪潮分布式存储销售额和出货量同比增长186%、512%,增速居中国第一。
迄今为止,浪潮存储的极致能力已经在金融、通信、科研、能源、医疗等多个行业实现大量落地:如为中国移动大云5.0、全球最大天文望远镜FAST、中国气象大数据研究等超级工程项目提供稳定、灵活、高效的数据存储服务。
技术领先优势让双方走的更近。浪潮存储资深架构师叶毓睿告诉记者,目前正在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基于课题基金联合展开包括在全球领域都属于前瞻性的新型软件定义存储项目的研发。
“所有的合作研发工作,都是为产品的下一代更新升级做准备。”冯丹院长说。
校园文化,坚定支撑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产学研相结合取得明显成效,与其多年发展以来积淀的校园文化——“TIME”密不可分:其中“T”代表Teamwork(协作),“I”代表Innovation(创新),“M”代表Morality(修德)、“E”代表Exploration(开拓)。
作为“TIME”文化中“Teamwork”的体现,学院多年前就举办了教授沙龙,让不同方向的教授间展开交流,但后来发现关起门来的沟通交流远远不够,于是这种交流就逐渐扩展到学术界、以及各类型企业。
之后,学院或者邀请企业界代表参与交流,或者主动走进企业,与一线研发人员面对面沟通,并就各类技术难点展开科研合作。
学院陆续与腾讯、华为等很多企业分别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心或创新中心,并且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在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开发更多的科研成果。
就这样,学院在确保教学科研任务,服务于企业,在建立市场意识的同时,改进和革新了传统的人才培养的方式,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多名学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一事,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着实火了一把;四位”天才少年”中有三位毕业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这让作为”园丁”的冯丹院长颇有成就感。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除了上述技术领域之外,项目方面的合作也是一种可靠的模式。2017年启动的脑空间信息研究就是校企合作的一项值得大书特书的案例。
华中科技大学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在苏州合作建设的脑空间信息研究院,正在绘制灵长类动物全脑三维图谱,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建成一个脑成像的国际中心,帮助从脑疾病到类脑人工智能的研究者绘制各种神经连接。
脑空间信息研究院产生的是海量数据:一只小鼠脑有超7000万个神经元,保证每一根神经纤维、每一条血管都清晰可见的脑图谱绘制,需要15380张图片,未压缩的数据量超8220GB;人脑体积大约是小鼠脑的1500倍,成像后巨大的数据量成为典型的大数据应用,以研究院当时的速度,至少需要20年时间才能完成数据采集。这给存储和分析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冯丹院长表示,脑空间信息研究院除了需要高性能大容量的存储服务,还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来支持高速的图象分析处理。
为此,浪潮以约20套存储产品组建起了一个具备25PB裸容量、6GB/s左右IO带宽的高效、安全、可扩充的统一存储资源池,实现了比传统解决方案节能15%,节省研究费用30%的目标;此外,浪潮还以DPS备份软件、物理磁带库TL3000打造了一个集中、统一、快速、自动的备份容灾方案,确保了研究院存储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
成功模式,持续推广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浪潮等业界领先厂商的成功合作,充分证明高校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既有利于高校的科研成果落地,又能够解决企业面向市场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技术挑战、帮助企业提高技术竞争力,为用户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是一种典型的多赢。
选择那些从应用中来、经过检验真正有价值,能够对未来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对未来的技术、产品使用环境和支撑环境进行预判的研究课题,是校企合作取得成功的另一项关键因素。
目前,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用存算融合的方式来加速已经成为未来存储发展的新趋势。据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在支持神经网络计算、图处理等专用体系结构的设计加速的同时,正在联手浪潮等公司继续探索能够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的通用的存储架构。
“存储作为高科技产业,与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冯丹院长坦言,虽然在软件方面国内外差距并不大,但在大规模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先进存储器件等还需要加大投入,要打好基础。长远来看,发展存储产业,必须加大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人力的投入,还有技术的投入。
随着“新基建”成为业界的热点,智算中心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叶毓睿表示,浪潮存储将继续研发和打造满足未来数据处理需求的存储产品,以强大的存储技术和产品为底座,为计算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能源”。他相信,在新基建的驱动下,在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浪潮等领先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存储产业势必会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