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IBM宣布以65亿美元收购Sun微系统公司,如果该并购成功,将是计算机工业领域自惠普收购康柏电脑之后最大宗的商业并购。从商业和技术的角度来说,该合并是合情合理的,但同时,合并也引发了人们对IBM垄断市场的担忧。对此,美国《纽约时报》和《EETime》(《电子工程时报》)进行了报道。
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
几年来,计算机工业一直奉行越大越好的原则,于是,在思科系统公司宣布进军服务器市场两天后,IBM宣布动用65亿美元收购Sun公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商场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比人类尚处于蛮夷时代时更加残酷和"血腥"。互联网巨头亚马逊、谷歌以及微软公司所拥有的大规模、高度集成的数据中心对服务器市场的需求不断上升—正是IBM和Sun公司唯一关注的焦点。在欣欣向荣的云计算机时代,这些互联网数据中心将抢夺越来越多的全球范围的数据计算处理任务,而要实现独大的目标,就要求计算机供应商能提供更广泛、更深层的服务。
于是,思科将其交换机和服务器以一种新颖的架构整合在一起。据悉,思科将于四月份首次推出相关产品,就目前得到的资料看,思科对于如何为数据中心运营商在热门领域(如虚拟和统一网络互连)提供独特的价值成竹在胸。
思科的这一举动无疑给其他计算机制造商施加了额外的压力,一直以来,Sun是这个游戏的顶层玩家中承受能力最弱的一家。Sun公司的麻烦很大程度上在于:在支持自家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架构的电脑制造商中,Sun的实力最弱。在"越大越好"的商业环境下,Sun免不了要受制于人。因此,合并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IBM收购Sun成功,这将是计算机行业自惠普公司收购康柏电脑以来交易额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即使合并成功,这次合并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人们还在拭目以待。"深蓝巨人"以作风保守而闻名,而Sun则以标新立异著称。比较两家公司CEO的作风就可以管窥一二。IBM的彭明盛行事低调、一心一意打理生意;而Sun的乔纳森?施瓦茨则是高新技术产业内的知名博客写手。不难预见,由此引发的企业文化的冲突似乎在所难免。
新一轮合并潮在所难免
如果IBM和Sun真的合并,那么在业务整顿和文化冲突之外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
IBM可能会让Sparc微处理器架构逐渐从市场上消失,而绘制出一幅Power和X86系统攻城略地的战略图。IT行业可能会因此淘汰很多富于创意但销售业绩不佳的中央处理器,可无奈的是,这也是合并游戏的一部分。
如果IBM和Sun合并,Java将最终真正被开源。尽管Sun公司一直口口声声说开放,但Sun对Java语言相关技术的管控很严,这就常常导致Sun和一些希望在手机、机顶盒以及服务器等一系列产品中使用Java以对抗微软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发生冲突。一旦合并成功,IBM就可以让Java在中立标准组织如IEEE落脚。如果真正被开放,Java语言和技术将发挥更明显、更重要的作用。
随着思科进入服务器市场,Brocade和Juniper等网络公司所承受的压力已然陡增,这会迫使它们推出一套完整的数据中心系统,包括刀片服务器,而这样一来,他们便被推到了一些第二层服务器制造商(如富士通—西门子)的门口,从而引发更多的合并。如果IBM再成功收购Sun,更大一轮的合并浪潮来的势必更加凶猛。
赢在垄断还是胜在创新?
如果合并成功,这将标志着独立、垂直式集成(verticallyintegrated)电脑公司的结束;另一方面,IBM还能获得用于大型机的关键存储系统的垄断地位,这就引发了竞争对手对IBM实施垄断的批评。
自40年前大型机市场出现以后,IBM就一直独领风骚。每年,全球大型机硬件、软件和服务等销售收入是1000亿美元,而IBM一家就占了四分之一。
Sun微系统、惠普和微软公司都曾尝试了种种办法,想通过制造一些处理同样的任务但可以在服务器上运行的产品来将客户从IBM身边拉走,但种种努力最终都付诸流水。
IBM称,该公司是因为使大型机不断与时俱进,让更多的现代商业软件在上面大展拳脚,它的大型机才会不断受到追捧,立于不败之地。
而华尔街主要市场分析公司斯坦福?贝尔斯顿的分析师萨康纳吉却对IBM自诩的赢在创新不以为然,他认为,IBM从缺少竞争中获得的好处远远超过其从技术创新中获得的好处。
过去8年来,大型机处理能力的增长率持续下跌,IBM发布新的大型机系统的周期已经从每18个月下降到每30到36个月。
尽管IBM在声明中信誓旦旦称自己没有违反竞争法律。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沃尔特?提克在微软公司委托编写的一篇考察大型计算机替代技术的论文中还是一针见血的指出,由于IBM的行动,"用户得不到技术创新的好处,必须用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IBM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必须用高薪雇佣日益减少的大型机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