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发布《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原创测评业务白皮书》3.0版本一年半后,首个芯片级自主原创证书被授予国科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是自主原创测评推出10年来的首个芯片级证书。
不同于纯软硬件级产品评测,芯片级产品不仅要把代码开放给评测机构,还要提交芯片设计版图,评测更为严苛。国科微作为首个通过芯片级评测的企业,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其在自主原创芯片研发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彰显了“硬核”技术能力。
何为自主原创测评?
近日,“新华社全媒体供稿及电子商务平台项目计算支撑平台设备采购子项”废标一事引发媒体热议。起因在于招标者将“采用国产自研管理芯片”列入采购需求,而中标企业并未遵循,采用的仍然是国外企业研发的芯片。
分析本质,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文件进行“本国产品”的约束。集微网报道,2003年开始实施的《政府采购法》最早明确了“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目前为止,中国始终没有对应的“本国产品认定办法”出台。
行标之外,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国家权威评测机构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就推出了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原创测评服务。尽管这项测评业务并没有在全行业推广并成为普遍规范,但作为业内等级最高的测评,得到了信息通信产业的一致认可。
在过去的几年中,这项自主原创测评服务主要面向数据库、防火墙等软硬件产品,先后有天融信、达梦数据等企业获得自主原创证书。
随着国家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日益重视,2017年12月,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正式发布《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原创测评业务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3.0版本,对自主原创评测的意义、参考标准、测评内容等进行了全新的规范。
《白皮书》显示,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原创测评业务是指在开发者自主声明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技术实现的全部源代码的同源性分析、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综合评定、以及现场核查等手段,确定申请方是否具备自主研发该产品的能力,并对产品的原创性进行综合评判。
这一业务旨在促进高质量、安全和自主原创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专家指出,自主原创测评有助于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维护国家和用户的安全利益;同时,促进我国信息技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
首个芯片级自主原创测评证书:坚守下见云开
2019年5月,国科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由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颁发的自主原创产品测评证书,授予其固态硬盘控制芯片GK2301的关键电路模块及固件。
根据要求,测评将从产品关键技术同源性分析和业务文档两个方面评估被测产品的质量。一件芯片级的信息技术产品通过认证,意味着企业需要将芯片代码、固件代码及版图开放给检测机构,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只有当你的芯片版图是自主设计,代码是自己一个键一个键敲出来的,你才有信心把你的代码公开给相关检测机构。”国科微首席安全架构师熊明霞表示。
自信息安全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后,一些企业大举自主创新旗帜却走起“捷径”,有的企业号称是国产品牌,但没有“内涵”,关键技术仍然严重依赖国外企业,被称为“变脸术”;有的企业虽然有了自己的内涵,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被称为“换心术”。
摒弃这些“捷径”,作为首家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注资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国科微不忘初心,自成立伊始便致力于原创性芯片的研发。芯片从业者都知道,芯片业内有一句行话“板凳要坐十年冷”,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选择原创性芯片研发,也意味着国科微走上披星戴月前行之路。熊明霞说,从2013年进入固态硬盘控制芯片市场,在过去的5年中,国科研发人员历经1900个日夜,写下了超过100万行的代码,进行了三代主控的迭代。
2015年,国科微成功自主研发GK21系列高端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成为该领域全球少数几家芯片供应商之一;2017年,国科微推出GK2301系列,成为国内首款获得国密国测双重认证的存储控制器芯片,如今,GK2031又成为首款获得自主原创测评证书的芯片级产品;而为了实现芯片产品最大化程度的原创性,2019年4月,国科微牵手龙芯中科推出全新的国产主控芯片GK2302。
芯片行业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行业,对于创业来讲是最难成功的行业。究其原因,一是投入成本高,周期长;二是研发门槛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投入,国科微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0%。
在芯片领域,其设计研发模式主要是“人脑+电脑”,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为使芯片研发实现真正的自主原创,国科微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做了非常大的努力。这其中包括有足够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股权激励和完善的人才体系建设。
也正是基于此,国科微固态硬盘控制芯片率先通过国密国测双认证,也是目前国内固态硬盘控制芯片中唯一通过该认证的芯片,同时又成为首款通过自主原创测评的芯片级产品。
“获得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自主原创测评,对我们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我们将在自主原创芯片设计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为用户提供性能更好,安全性更强的产品。”熊明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