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产业服务平台

存储国产化,是时候推进了

核心观点:在实施了CPU与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替代之后,加速存储的国产化替代,尤其是加速自主可控SSD主控在国产党政办公系统中应用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

核心技术,国之重器。

2018年年初,中兴事件发生,敲响我国核心科技的警钟。一时间,一场关于国产化芯片的讨论就此展开。多位重磅专家提出,加强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尽快实现芯片国产化迫在眉睫。

紧随中兴事件,中央政府采购网发布《2018-2019年中央国家机关信息类产品(硬件)和空调产品协议供货采购项目征求意见公告》,明确增加一项“国产芯片服务器”类别,将龙芯、飞腾等国产自主CPU纳入采购目录,同时,要求入选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招标目录的所有笔记本和台式机,都必须预装国产LINUX操作系统。

显然,在信息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特别是中兴事件之后,我国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的步伐,从而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存储作为海量数据的存放与释放窗口,存储安全是信息安全最重要的一道门槛。在国产化道路上,存储与CPU、操作系统同等重要。因此,在实施了CPU与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替代之后,加速存储的国产化替代,尤其是加速自主可控SSD主控芯片在国产党政办公系统中应用,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

存储国产化,时不我待

我们正迎来数据时代。 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 163ZB,相比2016年增加了10倍。

数据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数据泄露水平指数显示,数据泄露量与日俱增,2018年上半年,每天有超过2500万条数据遭到入侵或泄露,涵盖医疗、信用卡、财务数据、个人身份信息等。最令人担忧的是,泄露的数据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经过加密。

存储介质作为如此庞大数据量的承载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正在全力推进党政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的信息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信息化全面支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可以预计,将来,涉及党政办公的绝大部分数据都将运行在网络之上,给人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因此,在党政办公信息化系统,推进国产化存储显得尤为必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的替代,不是在所有领域都有必要,但在网信这样的关键领域非常有必要。

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是,自主可控的SSD主控芯片和固态硬盘并没有在党政办公系统中得到有效普及,在国产党政办公系统中,几乎所有硬盘设备都采用了国外主控芯片。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国产替代工程的电子公文安全可靠应用中,整机硬盘部分仍然被国外企业把持,安全风险将持续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因此,在CPU和操作系统纳入国产计算机关键软硬件政府采购目录之后,采用自主可控存储,从底层保障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建设网络强国的必要条件。

“存储国产化,时不我待。”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存储国产化准备就绪

2014年,工信部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组织实施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应用推广计划,以重点突破、分业部署、分步实施为原则,推广使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及整机系统。

在存储领域,涌现出一批企业投入到自主可控存储主控芯片和闪存芯片的研发中。与此同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在存储领域率先布局,投入上百亿元资金,通过参与投资长江存储和国科微,以存储器芯片以及存储器控制芯片牵引存储上下游产业联动。

以当今主流的存储形态——固态硬盘SSD示例,SSD的三大核心分别是主控芯片、闪存芯片和固件算法。当前,我们在主控芯片、闪存芯片都已经具备国产化能力,并实现规模量产。

紫光,作为中国发展自主存储芯片的急先锋,通过收购武汉新芯科技成立长江存储,专注3D NAND闪存的设计和制造。目前,长江存储的32层3D NAND已经实现规模量产,正在大力研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64层3D NAND,预计今年实现量产。

国科微,2014年扎进存储主控芯片领域,目前成功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K23系列SSD主控,已通过国测、国密双重认证以及工信部赛宝实验室的可靠性测试,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长城、联想、曙光、浪潮、同方、航天科工等国内整机品牌实现规模出货。

而在固件算法领域,我国企业研发水平也走在了前沿。可见,存储产品已经完全具备国产化替代的能力。

不要让价格成为国产化的拦路虎

既然存储产品已经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为何进展如此缓慢?究其原因,整机企业视价格为唯一标准,成为制约存储国产化的最大障碍。

为了设计出一款芯片,企业往往要投下上亿元乃至更多的研发经费,因此,芯片业内流传一句行话“板凳要坐十年冷”。因此,在推进国产化的进程中,就价格而言,国内企业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巨资,且规模化尚未成型,短期内确实无法在价格上与海外品牌抗衡。

虽然国家不断从政策层面,尤其在价格上不断上调,给予国产关键软硬件适当的价格空间,以达到国产化的目的。但在整机层面,因政策缺乏强制性,整机企业并未将国产化的国家使命纳入优先考虑,这显然与国家国产化政策与导向是背离的。

更进一步,经过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如果后期没有产出继续支撑运营,那么对于这些国产化企业来说,唯有黯然退出结局可以选择。那么,上百亿元的国家大基金投入,乃至企业的大手笔投入,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对于国产化软硬件,很多人会质疑“难用”。这其实是一个必经过程。倪光南院士表示:“网信领域国产软硬件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不可用——可用——好用’三个阶段。

他进一步讲道,十多年前,我们做出来的国产电脑一开始还是“不可用”阶段,开机太慢,一杯咖啡喝完、一杯茶泡完,电脑都还处于开机状态。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可用”阶段,并且向“好用”发展。虽然我们的国产化水平相比国外的Wintel还差一点,但是差的不那么多了。

因此,要给予国内自主研发的软硬件足够的“试错”空间,一步步改进,用户体验自然提升了。

国外软硬件好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建立了成熟的生态系统。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唯有抱团取暖,兼收并蓄,才能实现长期发展。

目前,国内自主存储厂商已经开始下大功夫做好生态,和国内领先的整机厂商合作开发自主可控整机,同时,一些国产存储主控企业正与龙芯、飞腾等国产CPU以及中芯国际等国内晶圆制造商合作,研发真正基于国产 IP、国内生产、国内封测的全国产化存储主控芯片,从根源上保证安全可控。

届时,天时地利人和,存储国产化指日可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存储专业媒体 » 存储国产化,是时候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