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产业服务平台

专为高容量高带宽应用量身打造的FB-DIMM

      FB-DIMM的规划早在2004年就已经公布,不过直到2006年5月,才终于通过JEDEC的认证,成为内存标准之一,随着FB-DIMM的标准化,实际应用也纷纷在6月的Computex出笼,几乎所有的内存大厂都同时发布了自家的FB-DIMM模块。初期除了针对服务器领域应用以外,随后也将针对高效能桌面平台进行推广。 
  
      目前在服务器领域使用范围最广的Registered内存,其实是为了实现大容量扩充的折中方式,首先,为了确保海量存储器在运作时,能维持寻址讯号的强度,必须在内存模块中采用缓冲芯片,而在ECC侦错功能方面,也必须花费额外的成本。而对于主板的设计来说,传统DIMM所采用的??Stub-Bus??连接,是采用并行线路设计,因此为了确保每条在线的讯号能够同时到达,主板布线往往需要采用一些特殊设计,比如说为了保持每条讯号线的长度相等,较短路径的限路就必须弯曲盘旋,以取得与最长路径相等的电路距离。因此DIMM插槽数目一多,主板布线会更显复杂,连带提高生产成本。 
  
      FB-DIMM的主板计上相对起来就会比较单纯,少掉这些弯曲占空间的走线,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容纳其它的功能设计、更多的内存扩充空间,或者是进一步缩小主板的大小。 
  
      早从RAMBUS那出师未捷身先死的RDRAM就已经实行类似串行的传输设计,由于RDRAM一个频率周期可传输16bit,远超出标准串行传输的1bit,所以不能算是标准串行传输。RDRAM本身的讯号传输方式也成了推广上的毒药,比如说,由与其讯号必须通过每一个内存信道,因此要不就是插满所有内存插槽,不然就是必须安装讯号连接卡CRIMM,这些方式都会增加采购成本。
  
   Intel身为这个规格的主推者,因此在推广上非常小心翼翼,除了顾虑到内存大厂生产线的演进,在内存颗粒方面采用目前主流的规格以外,也可以随着内存规格的进化随之增强。相较起RDRAM的激进变革,这样的手法相当被内存厂商肯定。
  
   除了采用主流规格以外,还有什么优点能让吸引厂商采用?除了主机板布线复杂度降低以及更大的扩充容量以外,其实FB-DIMM有更大的野心。首先,多通道设计,可以藉由多组内存组合成非常庞大的带宽,即使是单通道,由于采用类似于PCI-Express的LVDS差动讯号传输方式,其抗干扰能力远优于传统DIMM的并行传输方式,因此FB-DIMM可达到非常高的带宽表现,单通道即可达到14.4GB/s,每一信道可支持8个内存插槽,最大可支持8通道。
  
   而AMB芯片的内建,可以说是仅次于串行传输方式重要性的技术,除了能同步内存的讯号,其讯号转换工作以及多路并行传输的实现,都必须依靠这颗小小的芯片。
  
   不过FB-DIMM并不是那么完美的,除了在转换串行与并行传输讯号时,需要花费额外的处理周期,AMB芯片在进行讯号的缓冲时,也会造成延迟,平均而言,FB-DIMM比起传统DDR2内存,延迟的时间会多达3~9ns,而每增加1个节点,都会额外再增加2~6ns,而随着内存规格过渡到DDR3,延迟的现象还会更严重。
  
   耗电量也是另外一大问题,AMB芯片本身就要消耗5W的电量,包含模块本身,每1条内存就必须消耗6~7W左右(单一内存颗粒消耗约0.2W),插满双通道16BANK时,起码要耗用96W,而这还不包括FB-DIMM控制芯片、南北桥、以及处理器本身的耗电量,虽然FB-DIMM可以为效能带来大幅的成长,但其相对代价也是相当可观的。除此之外,高耗电所带来的高热量问题,也会造成服务器厂商在设计散热架构时的困扰。
  
   而在推广初期,AMB芯片成本势必会居高不下,连带导致内存模块价格的高昂,这些都是相关厂商在推广FB-DIMM时,所必须慢慢克服的。FB-DIMM的标准化,让Intel的最大敌手AMD也已经将其排入支持的时程,不过脚步会比Intel慢很多,毕竟AMD平台才刚引进DDR2内存,虽然效能上比不上FB-DIMM,但是AMD平台有着架构优秀的HyperTransport与低延迟内存控制器,这两大功能都完全不需要消耗其它成本与耗电,加上DDR2内存模块的低价,这些会对服务器的市场带来多大的变量,都是相当值得观察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存储专业媒体 » 专为高容量高带宽应用量身打造的FB-DI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