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独领风骚,传统企业节节败退,步履维艰?互联网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经过资本的放大,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海量、单品、微利”是对互联网思维的最好注解。以“小米”为例,前100万部手机赔钱,也要把手机单价降下来,靠的就是互联网思维。
To C还是To B?闪存的选择
在“闪存时代,西部数据尚能饭否?”一文中说过,同样的PCIe NVMe SSD的产品,其实有消费类和企业级的区别。如果消费类产品被错误使用在企业级应用场景,宕机、数据丢失就将不是小概率事件。
熟悉计算机的人都知道:从体系架构上,PC机和x86服务器没有什么区分;其中的差别就体现在部件上,服务器要选择企业级的产品。从IDE到SCSI,从SATA到SAS,x86都需要采用企业级产品。PCIe NVMe SSD也是如此,要有所区分。
那么,从产品供应商的角度应该怎么选择呢?选择To C,还是To B呢?
NAND产能问题
从成本来看,沿用1y/1z纳米制造方法,已经达到了技术上瓶颈,2D NAND制造没有办法实现成本效益。在这样情况下,3D NAND转型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但从2D NAND到3D NAND,需要新的产线,新的投资;新的产线释放产能就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产能紧张导致价格上涨也是一个无奈的事情。
利好的消息在于:三星、东芝、SK海力士、美光、英特尔等3D NAND新产线,很多已经投产。紫光等国内厂商的新产线也在紧锣密鼓中。
如此说来,NAND供应紧张局面会缓解吗?3D NAND在价格上会有一个巨大突破吗?
答案并不乐观。根据专业人士预计,2019年之前不会有太大改观。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消费类市场对产能的侵占。
来自消费市场的挤压
根据统计,闪存22%产能被用于嵌入式工业应用场景;手机等智能终端占据46%的产能,剩余32%的产能被PC、服务器、存储市场瓜分。以苹果手机为例,从16G到64G、到256G的快速增长,导致产能供应的紧张,也拉升了价格的上涨。
企业级市场规模偏小,导致成本过高,控制器芯片等研发投入没有办法分摊。这就是企业级产品目前的困境。在产能和消费类产品的双重挤压下,企业级产品要想走出困境,“消费类、企业级”两条腿走路,恐怕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这也是所谓“曲线救国”。
依靠消费类产品“续命”,对此有答案了吗?您更看好哪家供应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