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按照惯例,新闻媒体又要启动总结回顾、展望预测的标准动作了。(参见:老炮儿,评奖,回顾/展望那点事儿)作为其中作为最为重要的戏份:评奖、颁奖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产品供应商来说,需要第三方褒奖来证明自己的工作业绩;对于用户来说,也希望通过产业梳理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寻找方向,为来年的工作做准备。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用,有些厂商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想法设法来获取奖项。
作为专业媒体,如何把握评奖的专业性、权威性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从浩如烟海产品市场中,准确把握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此外,技术发展非常快,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这也增加了辨识的难度。
以存储为例,高中低端存储、SAN和NAS、容灾备份,这是传统意义上存储的划分,但是随着存储技术需求的发展,统一存储、融合存储、云存储、软件定义存储、超融合存储等新概念不断涌现,且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和划分,从客观上,就增加了认知的难度。
如何设置奖项本身就存在难题。以云存储、软件定义存储和超融合存储为例,在概念上本身就相互包容,本身就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对概念本身进行反复讲解。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一来很多技术是舶来品,在英文和中文的对应上,有时候很难找到准确的词汇。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例如我们将Blade Server翻译为刀片服务器,其中的每个计算节点,英文是“Blade”,如果直译为刀片,就容易把系统和节点弄混淆。如果只说刀片,听者其实很难分清楚说的是系统,还是计算节点。但在有些场景,还需要对于二者进行区分,由于缺乏标准化的界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鸡同鸭讲、对牛弹性。
另外一方面,厂商愿意创造新的词汇以彰显自己的领先和与众不同,谁也不愿意使用别人的说法。以DT为例,重点表述的数据技术,强调数据、信息背后隐藏的价值,本来具有通用性和方向性,但在某些厂商看来,DT就是阿里的代名词,不愿意参加各种以DT为主题的活动,理由是不愿意为阿里站台。同样的,中国政府推动互联网+转型,为了以示区分,外企更多愿意讲“数字化转型”;我们说O2O,经济产业界更愿意说“比特+原子”……,如此产业氛围客观增加了认知的难度。
时代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也要求我们能够与时俱进,这一点也体现在奖项的设计上,以闪存卡为例(PCIe SSD卡),2015年我们需要设计这样的奖项,原因在于我们希望提醒用户,要解决系统IOPS性能不足的问题,除了阵列升级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卡的形式可以供选择。为此,2015年我们需要设立PCIe 闪存卡这样的奖项。
但是时光进入2016年,NVMe标准协议发展之迅速超过我们的想象。随着U.2接口成为x86服务器的标准配置,闪存卡传统优势不在,更多应该被NVMe盘所替代。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设立闪存卡奖项似乎就失去了意义。实际上,闪存本身就有两种形式:卡和盘。从技术上说,卡和盘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是一样的。以往从兼容性来考虑,盘对外更多采用SAS/SATA协议。如今,盘也支持NVMe,采用PCIe连接,卡的优势也就没有了,卡不支持热插拔的短板反而被放大了。
尽管如此,卡也好,SATA SSD盘也好,并不会从市场上消失,就连磁盘(HDD)、磁带库不也仍然还有适应的场景吗?如此问题来了,还要不要设立相应的奖项呢?
全闪存阵列也存在概念和定义上的问题。拆下HDD,换上SSD,对于软件进行优化,这是不是属于全闪存阵列的范畴呢?对于分布式存储,全闪存和混合存储,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词汇进行区分呢?
这就像电影中的奥斯卡评奖,最佳演员可以按照性别区分为男女主演,按照角色区分为主角和配角。类推到全闪存,可以用双控架构和横向扩展进行区分吗?即使可以,对于横向扩展的全闪存又该怎么样的描述呢?换句话说,如果有一个奖项设立是“横向扩展的全闪存系统(存储)”,对于这样的描述,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莫名奇妙的描述:大数据存储、云一体机、关键业务服务器、接入服务器、互联网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莫名其妙的描述。总之,加上各式定语的描述,谁还管其很正的含义和价值。更有甚者,花钱买奖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潜规则……,这是对读者和专业性的背叛。
痛定思痛,2016年的年终评奖该怎么样进行呢?
剧透一下Dostor的奖项设计:高端存储、中端存储、入门级存储、全闪存阵列、软件定义存储、云存储、超融合存储、文件存储、对象存储、存储介质和存储网络,对应颁发2016年度产品奖。除了产品奖之外,设立2016年度存储创新奖……,名单会在年终揭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