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开源技术社区汇聚了全球的智力资源,创新源源不断。开源社区的特点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思路和路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兼容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开源软件版本要投入商业使用,还面临很多Bug修改和需要补充完善的地方。
从开源版本到商业使用的确存在着市场空间。但是其中的难题在于,围绕着开源版本的这些定制开发,一但偏离了开源,走向了商业使用的“闭源”。这些“闭源”技术是否能够与未来开源社区的技术方向保持一致,就是一个大问题,搞不好就会损害用户长久利益,偏离开源的方向。
要想和开源社区的技术方向保持一致,道路就只有开源,不断回馈开源社区,跟上开源社区的技术变化。说到底,开源就是一个技术活,没有金刚钻是不敢揽瓷器活的。体现在私有云的建设上,如果用户单位没有人懂OpenStack,是不敢轻易尝试OpenStack的。以往传统企业级用户所采用的那种IT服务外包模式并不完全适用OpenStack,至少目前这个阶段是这样的特点。
问题出在哪里呢?
如今的OpenStack厂商往往重视社区的贡献排名,排名越高似乎公司的技术实力就越强大,这对于企业品牌、争取用户项目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TPC-C,针对OLTP(联机交易处理系统)的测试指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TPC-C排名是用户系统选型的重要技术指标。但一个问题是,不能忽视用户环境和体验,而一味追求排名。
社区指标的技术含义各不相同,排名固然重要,但如何从不贡献到边缘贡献,再到核心贡献,这才是如今中国开源企业要走的路径。
EasyStack联合创始人&CTO刘国辉
”从单纯分享社区成果,发展到逐步参与开源社区技术,从易到难,这是一个过程。每个企业阶段和企业文化的不同,反应出来的对待开源社区的态度也不同,但是无论大小,每一行代码多意味着对于开源社区的贡献,都值得肯定。”EasyStack联合创始人&CTO刘国辉在接受采访时说。
结合自身的实践,刘国辉也介绍EasyStack的理解。“通过积极参与开源社区,可以把自己的团队打造得更加强大,进而也能够把产品磨炼得更加可靠、稳定,性能更高。我们把经验回馈到开源社区。同时把客户的声音、诉求反馈到社区,就可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据了解,参与开源社区建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首先是语言环境,不能用熟悉母语进行交流,沟通存在效率的问题;其次,尽管开源基金会非常人性化,以太平洋时间为准进行交流,但是基本上都是这边的凌晨。要想坚持下来,必须有内在的动力作为支撑。最为主要的就是一种信念和情怀。“跟国际上顶尖的工程师一起交流,一起来设计,一起来分析,我觉得这很关键,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做开源的人不能是闭门,不能只坐在屋里面,不仅仅是虚拟网络的参与,要走出去,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刘国辉说。
EasyStack创办之初,不到3个月,刘国辉和陈喜伦(EasyStack创始人兼CEO)就第一次参与了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OpenStack峰会。用刘国辉的话说:“我们背着公司技术宣传材料和易拉宝,两个人扛着大包就去了。”此后每一次峰会,EasyStack都会派更多工程师参加,拓展他们的视野。10月25日~28日巴塞罗那OpenStack峰会,EasyStack有23人参加。“我们追求的就是技术理想,并期望向国际组织介绍更多的中国用户体验。”
有资料显示:最新的OpenStack是美国奥斯汀时间10月6日(北京时间6日24点)发布的Newton版本。在Newton代码贡献最终版本中,共有23家中国企业上榜,较之上一个版本同比增长7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OpenStack市场的火热。其中,EasyStack表现突出,核心项目代码贡献名列中国第一,全球TOP8,是全球TOP10仅有的两家创业公司之一,也是仅有的两家中国公司之一,另外一家是华为。
对于技术的追求,对于用户需求的把握,使得EasyStack一开始就以系统工程思维来构建技术团队。“我们不能够只把眼光放在OpenStack上,因为OpenStack是架构在Linux操作系统之上的薄薄的一层,没有Linux内核深厚的技术底蕴,OpenStack是没有根基的,也是因为如此,EasyStack在今年8月份申请成为了Linux Foundation的成员。” 刘国辉说。
在开源技术的使用上,应该说互联网企业是开源最大的受益者。互联网企业很多技术灵感都来自开源,这一点无须隐讳,通过招聘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互联网企业从开源吸取营养,为其互联网业务保驾护航。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践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 号的精神,如果机械照搬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方案,无异于舍本逐末,因为没有足够技术人员可以不断追随开源社区的技术脚步。怎么办?还是需要依靠类似OpenStack服务商的力量。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选择好合作伙伴至关重要,选得好如虎添翼;选择不好难免会走弯路。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合作伙伴选择标准,这与企业的文化,对于开源精神的理解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