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说,3D NAND有什么好说的,三星早在前年就发布了3D V-NAND,就是基于3D TLC设计的,48层,单Die容量256Gb;此后,SK Hynix、东芝/闪迪、Intel/美光等豪门都开始涉足3D NAND产品。
但需要提醒的是,在这里谈论的是企业级产品市场应用。考虑到频繁读写,以及企业级应用场景对可靠性、稳定性的需求,专业人士指出,这是完全不同的市场。
顺便说一句:企业级闪存产品应用,2D MLC是目前市场主流。
3D NAND很低调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英特尔最新发布的两款NVMe协议数据中心固态盘:P3320/P3520与D3700/D3600。
这是英特尔首款3D NAND以及双端口NVMe固态盘。我一直没有搞明白:如此重要的产品发布,为什么英特尔没有单独举办发布会,而是与英特尔新一代E5 V4至强处理器一起发布,注意力被分散应该是不可避免的。
在英特尔的新闻稿中,对于新产品的介绍也是比较简单:DC P3320和P3520是首款基于3D NAND技术制造的固态盘,针对高密度存储市场,比较对象是SATA固态盘;DC D3700和D3600是首款采用NVMe协议双插槽PCIe 固态盘,可提供关键冗余和故障转移功能,对比的对象是双端口 SAS 解决方案。
英特尔企业级3D NAND固态盘就这样在近乎悄无声息的情况下来了,低调得很。
还有NVMe和双端口
无论是3D NAND、NVMe,还是双端口,其中任何一个技术,对于企业级闪存应用都有近乎里程碑的意义。
首先是3D NAND技术,一度被寄予厚望。我们知道,“成本/GB”是影响闪存推广应用的致命问题。为此,厂家不得不避而不谈:“成本/GB”,而是另辟蹊径,大肆宣传闪存在“IOPS/成本”上的突出意义。但无论如何,“成本/GB”是闪存替代磁盘的主要障碍。
为了缩短“成本/GB”的差距,一个是依靠制程工艺技术,例如2D MLC 16nm技术制造,但如今制程工艺技术已经接近了“天花板”,不仅要大量投资,技术问题也比较复杂。为此依靠3D技术,立体化发展就成为了新选择,对磁盘来说,3D NAND无疑是雪上加霜,被终结的日子不远了。
其次,NVMe也是备受关注的技术。计算和磁盘存储之间,以往通过SAS/SATA接口,采用SCSI协议交换数据,尽管SCSI协议栈会带来延迟,但在磁盘时代,磁盘属于慢速设备,磁盘带来延迟远远高于协议栈,协议栈延迟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闪存时代,闪存不仅带来了高速,同时带来了低延迟能力。在闪存时代,SCSI协议栈低效、延迟变得不可以接受,所以,NVMe替代SAS/SATA、SCSI协议栈就成为了必然。但这是从技术角度,市场方面,SAS/SATA在什么时候会被终结,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最后,关于双端口,这一度也是困扰闪存盘的问题。要不要提供双端口支持,一度也存在争论。特别在分布式存储备受推崇的时代,可以从应用的角度解决可靠性的问题。所以双端口也值得关注。
但是几乎在一夜之间,问题就有了答案。
3D TLC,还是3D MLC?
更让人没有想到,此次产品发布竟然是基于3D TLC,而不是3D MLC。我们知道,TLC在性价比方面,较之MLC更有竞争力,这就像MLC较之SLC一样。但将TLC应用在企业级产品市场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除了寿命之外,TLC需要更加复杂的LDPC校验算法。去年,美国闪存峰会期间,PMC发布新控制器技术,宣布支持LDPC,也让人看到了企业级TLC应用的曙光。此前,戴尔虽然也在存储阵列中使用TLC固态盘,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应该说3D也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似乎MLC更稳妥。所以,上来就选择TLC,让人真的领略到了什么是“技术凶猛”!
为什么是3D TLC?为此我也询问了英特尔的技术专家,告之:3D技术往往会采用上一代的制程工艺技术,如:22nm~40nm制程技术(顺便说一句,这也进入了国产半导体制造的火力范围,所谓大存储产业基于此而诞生),在这个制程工艺范围,TLC是更加合理的选择,搭配新型闪存控制器技术,3D NAND TLC就这样诞生了。
实际上,3D TLC也好,NVMe也好,这并不是用户关心的,从用户的角度其实很简单:性能和成本。对此,新的产品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性能不用多说,已经说了很多。关键在于成本。考虑到商业的因素,价格并不是完全透明的。但对此,英特尔的专业人士给了一个概念:新产品的售价,与现有SAS 2D MLC的价格水平相当。当然,采取这样的策略会有很多的考虑。
小结
如今,用户的问题来了。对于3D NAND、NVMe用户将如何选择呢?仅仅从性能、成本、可靠性来考虑是不行的。用户需要知道趋势和潮流。在采购的时候,3D还是2D?TLC还是MLC?SAS/SATA还是NVMe?双端口,这都是应该询问的问题。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