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产业服务平台

郁金香热、.com热和SAN热:为何不看好SSD收购潮?

2013年10月25日存储在线翻译:哲学家George Santayana几百年前就说过:“忘记历史的人,终将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是数据存储厂商们要牢记的。

网络公司的狂热不是上世纪90年代末唯一泛滥的现象;存储厂商抢购SAN新创公司及其竞争对手则是另一个频繁出现的现象。类似Veritas,Sun,IBM和惠普等公司,都花钱收购了了一些具备软硬件(或仅仅是理念)做SAN系统的小公司——很多并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那时,人们只是期望SAN可以主宰市场,但并未实现,而大公司又不想落于人后,所以才出现竞相收购的场面。这些SAN新创公司因为大的设计蓝图而被大公司收购,不过只有少部分的买主对这些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

在此期间,这些公司花费了大量资金。我记得有家叫做TeraStor的公司,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烧了8.5亿美元。存储公司,文件系统公司,网络公司,磁盘驱动厂商和很多其他的SAN架构或公司可能是过去被收购得较多的对象。

记得以前曾为这些大公司做过尽职调查。对于要评估的公司,风投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他们有钱烧,一旦决定购买,他们就不会在乎你说什么。回到16年前,许多人似乎已经忘记了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这些收购案对实施收购的大公司而言并没有帮助他们很好地度过随后到来的萧条。

现在,存储行业的小公司,特别是SSD厂商们,正被大公司竞相收购。IBM收购了Texas Memory Systems,思科收购了Whiptail,HGST/WD收购了STEC和Virident。我认为,现在还没到这股收购潮结束的时候。而且,我们还看到一些投资者向Pure Storage这类公司投入大量资金(1.5亿美元)。

所以,我想问的是:这股购买热有意义吗? 我的回答是:这对我而言是有意义的。理由是,这股风潮虽然不及“郁金香热”,但如果历史有指导意义的话,那这些钱应该花在该花的地方。

为什么?

因为,SSD是一种消费级技术。生产一种SSD存储产品属于集成项目,而不是像设计芯片一样的复杂项目。可能有人不赞同,因为必须集成所有硬件和软件,但是制作一个18纳米的NAND芯片——包括设计,平板印刷,当然还有芯片工厂——要比把一捆NAND芯片放入存储产品中难得多。

当然,还有些封装方面的问题,还有软件及固件方面的顾虑,以及检索SAS或PCIe界面(SATA界面并非企业级) 和其他方面的顾虑。但是这是集成,和制作NAND芯片的复杂性不可同日而语。

集成的成本也远远要低一些,因为一个NAND工厂耗资几十亿美元,而NAND产品集成或SSD集成所耗资金要少很多。思科以4.15亿美元收购了Whiptail,这桩交易很有可能会为VC社区带来巨大投资回报,但对思科持股者也是如此吗?

软件科技和软件包装值这么多钱吗?思科会不会做同样的事情呢?十年前同样的问题,我想拿来再问问为思科做出这一决策的人。

但是,在过去的十八个月里,还卖掉了其他一些SSD公司,而由于市场上流言不断,甚至还会有更多的交易在进行中。SSD市场的巩固远超过80年代的水平,那时候我们有很多磁盘驱动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在研究自己的技术。

被收购的公司是研究集成技术的大型NAND公司。这些大型NAND公司(2013年,三星市场份额为37.1%,Toshiba份额为28.9%,Micron份额为13.7%,SK Hynix的份额为12.7%,英特尔的份额是8.6%)可以凭借自己设计的产品进入市场,而这些厂商也控制着NAND的分销。

这些大厂商们已经生产出自己的SSD。存储市场中的竞争对他们而言也不能扩展很多。但是这种发展需要花钱,而且从销售的直观角度来看,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没被视为企业级市场的厂商。

那为什么这些公司要卖自己的产品呢?

当然,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让投资者赚钱。但售卖企业级存储产品的小公司都着成本较高的销售任务,这就需要大型基础架构,这在许多情况下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当一个集成存储厂商进入产品销售领域,而且还有全套的产品,从SSD,到一体机存储,到块存储,再到文档存储——你说得出的,他们都有。还有销售,售前和一大堆开卖的产品。这与生产单一产品的厂商截然不同,后者可能只有一种产品或是少量解决方案,而且方案规格不同,配置不同,但不能提供一整套产品来解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对大多数公司而言,销售产品是昂贵且耗时的一件事情,对于小型SSD存储商而言,更是如此。你必须拥有合适的销售团队,且团队要了解客户需求和销售过程。如果你是卖给小公司,就不需要这类销售团队了,但如果你是把企业级SSD产品卖给大公司,那就需要大量基础架构。你需要销售,售前,营销部门,基准小组,而且你需要出席各种业内大会,展会和大的活动。这一切都要花费大量金钱,如果请错了人,那么你既无法提高市场份额,也不能改善销售地位。

对多种产品而言,销售和营销的成本是少量的附加成本。例如,带着产品参展就是高成本,如果你有十个产品,那么成本会很大,但固定的成本可能并不是很高。所以,这些小型SSD公司必须卖产品给大公司,把希望放到企业级市场里。

我怀疑很大这类公司在销售SSD产品的时候都要支付高额成本。我很想看到销售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平衡。当然,谁知道私有公司盈利还是亏损呢?只有收购公司才知道相关信息。

变通之法

所以我征集了一些批评意见。如果我是IBM,思科,WD或是下一个要做收购的公司,我该怎么做决定?首先,我要仔细了解自己的公司,看历史上被收购的那些公司会发生些什么变化。收购后的产品是否获得成功?投资是否获得了良好的回报?新产品推出是否及时?收购成功的时候,符合原来的构想吗?

如果在面对昂贵的收购案时,你不能对这些问题做肯定回答,就应该问问自己:你打算怎样做到与众不同?我们都知道圣人是不断地重复相同的事情,然后才会有与众不同的结果。所以,如果你不做大的改变,就没法与众不同,那么你需要的就不是慢慢走,而是大步向前奔跑,远离收购。

我认为,我们可以看看上述公司所实施的收购案,用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做一个判断。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取代收购。从战略营销和销售关系,到产品OEM,再到用商品级SSD部件开发同类产品方法都可着手。每个收购企业级SSD厂商的公司都具备显著的工程天赋,这种天赋远远超出了SSD产品的整合,所以这些公司可以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小结

我认为大公司在重复十年前的错误,而且这种错误可能更激进。十年前,通过收购来开发新的SAN交换机,带特设ASIC的新型RAID控制器,这些是奇偶校验和验证所需的(所有这些都缺乏PCIe,所以他们不得不开发自己的产品),还有很多其他技术开创了SAN市场。在这些技术上,他们表现出了卓越的工程天赋。

但如今情况不同了,市场主要依靠商品级x86技术、PCIe和软件来开发产品。至少,目前来看,这些公司针对网络、SAS和SSD应用在开发PCI卡,[v1] 现在你可以购买PCIe接口芯片集,10G芯片集,SAS芯片集,而且这些设计的一部分是可被消费化的。

回到我的观点,我非常怀疑STEC-Inc技术是否能出现在HGST/WD所生产的SSD中,我也不认为HGST/WD能实现Virident PCIe卡的消费化,并与LSI抗衡。Whiptail系统可能会被放到思科机架中,但Intel和思科不太可能成为最佳企业合作伙伴,他们可能会在产品中使用其他牌子的SSD。我真心觉得思科不具备深厚的存储技术,对存储市场也没有透彻的理解。他们知道如何把产品卖个客户的存储团队吗?

 

这说的都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收购竞赛”。X公司收购了一些SSD公司,所以Y公司也要做相同的事情,否则就好像不能成为这个市场的一员一样。那些怂恿这些公司大肆开展收购的华尔街白痴们会被认为具有创新意识吗?我希望不是这样,但我又害怕事实真是如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存储专业媒体 » 郁金香热、.com热和SAN热:为何不看好SSD收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