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产业服务平台

详述硬盘的前世今生 (二)

相关文章:详述硬盘的前世今生 (一)

1974年:硬盘进入量产时代

1974年,IBM推出了IBM 62GV,这是一款单一的14英寸硬盘,起始容量为5MB,可增加到10MB或14MB。

这是第一款突破100000单位容量的硬盘。

1979年:薄膜磁头技术出现

IBM 3370是第一款采用薄膜磁头技术的硬盘。薄膜技术是指在硬盘磁头上采用一层薄的物质代替基于铁氧体物质的技术,从而能显著减少磁头和磁片的距离,增加数据密度。

IBM 3370最初能存储571MB的数据,最高可扩展到4个单元并能和IBM System/30中型电脑搭配,最终实现2.3GB的容量。

1980年:第一款GB级容量硬盘出现

1980年,IBM推出3380,容量达2.5GB,成为第一款突破GB级容量的商用硬盘。但是跟现在的轻量级3GB或4GB硬盘不同,IBM 3380的重量超过500磅。

1980年:5.25英寸硬盘出现,从此进入现代硬盘时代

早期的硬盘先锋AI Shugart公司,后来成立了Shugart技术公司,是现在希捷公司的前身。1980年,它推出了ST-506,这是第一款5-1/4英寸的硬盘。

硬盘初始容量为5MB,在存储行业第一次引入了计算系统中独立磁盘控制器的概念。把控制器由磁盘转到计算机中,硬盘可以用于多个品牌计算机。IBM采用ST-506更是加速了行业中独立控制器的普及。

1981年:世界上第一款10.5英寸硬盘

富士通的M2351A,或称为Eagle-1,成为了第一款10.1英寸的硬盘,主要提供给OEM用户。这在硬盘微型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14英寸的磁片起到了重要作用。

M2351A最初容量为474.2MB,四年之后增加到690MB。但是这个时候,它们已经走在了被小型硬盘取代的路上。

1981年:SCSI作为硬盘行业标准

1979年,各大厂商打算统一一个全球硬盘接口标准,Shugart公司打算把存储地址变为逻辑模块而不是硬盘中的物理地址。

这个计划,一开始被称为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s Interface),后来在1981年提交到美国国家标准协会作为一个标准时被更名为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这个标准于1986年被批准,那个时候,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SCSI硬盘了。

1983年:第一款3.5英寸硬盘出现

苏格兰电子产品生产商,5-1/4英寸硬盘制造者Rodime,在1983年成为首家生产3.5英寸硬盘的厂商,以前Tandon和Shugart公司曾生产过3.5英寸的软盘。

1988年:第一款2.5英寸硬盘出现

1988年,PrairieTek公司推出了第一款2.5英寸硬盘。2.5英寸是目前最流行的硬盘大小,在未来仍将处于领导地位。

但是,PrairieTek公司经营不善,1991年就停产了。

1992年:世界上首款1.3英寸硬盘

惠普在1992年推出了HP3010/3014,也被称为“Kittyhawk”,这是世界上首款1.3英寸硬盘,主要用于移动设备,但是销量不佳。

1.3英寸的硬盘主要用于掌上电脑,但是最终没有成功,它的后继者平板电脑倒是发展的不错。

1999年,IBM和其它厂商推出了1英寸微硬盘,适用于压缩闪存插槽,寿命比1.3英寸的硬盘长点。

2000年:SATA标准发展

2000年,一个行业范围内的组织SATA工作组成立,目标是发展一个新的存储标准规格SATA(串行ATA)。

SATA出现的目的是代替ATA(也被称为平行ATA,或者PATA)标准,这个标准已经被用于硬盘和其它存储设备好多年了。与PATA相比,SATA性能更好,连线更少,部件更小,还增加了热拔插的功能,同时还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设备。

2003年,官方SATA标准确立。2005年,更高性能的SATA版本出现,每秒能传输3.0 Gbits的数据,是原来标准的两倍。

SATA目前几乎是所有低功耗,高性能硬盘的标准接口。

2007年:日立推出第一款突破TB级容量的硬盘

2007年,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推出Deskstar 7k1000,成为了首款1TB容量的硬盘。它为3.5英寸,有5个磁片。2003年,日立收购IBM硬盘业务,随后成立了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2012年,又被西部数据收购。

2012年:就是我们所在的时代

到2012年,世界硬盘行业处于三分天下的状态

希捷:收购了三星的硬盘业务

西部数据:收购了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

东芝:2009年收购了富士通的硬盘业务

这么多年来,世界上大概出现过200家硬盘公司,最终只留下这三家主要厂商。

2012年:第一款4TB硬盘现身

在2011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三家主要的硬盘厂商都推出了4TB硬盘

2012年:首款充氦硬盘推出

今年9月份,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宣布在2013年推出充入氦气的硬盘。通过充入氦气来代替空气,可以减少磁片高速旋转时的摩擦力和震动,从而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放入比充入空气硬盘更多的磁片。

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现在是西部数据的一部分。它将采用新的密封方式避免氦气的泄漏。

2015年:硬盘厂商们意识到要有新的密度

2011年,主要存储厂商们决定未来的发展将主要集中于高密度硬盘上,主要由热辅助磁记录技术来实现。

热辅助磁技术采用新的材料制作磁片,通过材料特定点的升温把数据写入,可以在磁场中读取出来。

热辅助磁技术的发展,最终可以使硬盘的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50TB。

2020年:比特格式存储出现

比特格式是存储数据的一种方式,一比特的数据被存储到单一的磁单元中。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成本的降低,比特格式技术被认为能取代热辅助磁技术,成为下一代磁盘存储技术。但是,它可能首先是下一代增加磁录密度的技术。

2050年:最后的硬盘将被扔进博物馆

2050年,硬盘可能会被淘汰。到那时候,云存储,闪存技术将会高度发展,新的,未开发的技术比如原子存储等将会出现,那时候硬盘就太慢,太贵,太浪费能源了,不得不退出舞台。

到那个时候,任何关于未来存储技术的文章都将被遗忘,未来的发展,谁知道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存储专业媒体 » 详述硬盘的前世今生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