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产业服务平台

董唯元存储专栏:存储圈里那些事-并购的联想

充满希望的2007年到来了。

回首过去的一年,要论存储行业影响之最,恐怕不是某某技术如何改变传统工作机制,也不是某某热卖产品近乎改变几大厂商座次,更不是某某理念创造出存储行业的蓝海。真正令2006年如此难忘的,当属发生在这一年中的数十起并购。在这个存储行业的“飓风之年”,相信每一位存储业者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嗅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从表面上看,似乎这些并购动作与以往没有太大区别。其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实现“账面增长”,向股民交上一份理想的成绩单,从而稳定甚至推升股价。若果真如此,那倒要替整天苦干实干的厂商们鸣一句不平:那些来自华尔街这辈子从没见过磁盘阵列的人,干嘛要整天发布各种评估预测呢?

不过再仔细看看这些并购事件的当事者们,好像来自股民和华尔街的压力也不是真正的原因,至少不是全部原因。其中希捷收购迈拓和博科收购McDATA这两桩交易都是“老大收购老二”,再加上昆腾收购ADIC,这三桩交易成就了三个市场的垄断者。磁盘、光纤交换设备和磁带库三个市场几乎成了一言堂。

也许有些牵强附会,但却总感觉这些并购与当年惠普收购康柏颇为神似。事实也证明,希捷和昆腾两家公司的股价在收购完成之后并没有飞涨,而在短暂整理之后一路维持原状。而博科在完成McDATA并购的当口,其股票交易忽然放出天量,借收购事件火速变现的迹象十分明显。

不过,无论眼下公众投资人认可与否,相信这三家公司,不!是六家公司的董事们,再不需要为座次问题担忧了。至少暂时不需要了。

同样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与希捷和博科略显简单粗暴的战术相比,EMC和Xyratex的董事们则显得更聪明些。不晓得这两个公司的董事们是否读过《孙子兵法》,但EMC收购Kashya、Xyratex收购Ario,这两桩并购的确非常好的诠释了“釜底抽薪”的含义。

Xyratex公司近来在欧美市场春风得意,但在亚洲市场却遭遇到诸多台湾厂商的顽强抵抗,扩张速度不甚理想。而大多数台湾厂商又都采用Ario芯片作为其产品重要部件。此次闪电收购Ario,就等于切断了这些台湾对手的粮草供给。日后在正面战场驱人之兵,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远程容灾市场本是EMC最为稳固的根据地,但Kashya的出现令很多原本不具备容灾功能的通用中低端产品都有机会染指这一领域,而且其明显的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对EMC形成威胁。趁Kashya尚未壮大成势之前火速掐断这棵“毒苗”,对维护EMC在容灾市场的统治地位当然是事半功倍。只是对预算紧张的用户来说,世界上低成本容灾的选择又少了一个,而且曾经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其实,Kashya并不算技术悲剧中最值得同情的角色,至少Avamar的身世就会比她更可怜。同样是被EMC收购,Kashya的技术虽不能继续服务于开放系统,但也许还可以在EMC现有容灾方案中得以变相传承。但是Avamar那天才的“删除重复数据,倍增空间效率”技术,对EMC及其他设备厂商来说,简直就是离经叛道的邪魔。如今这一技术落入EMC之手,将来即使不被付之一炬,至少也会束之高阁。

当然这里所说的悲剧,仅仅是对技术本身而言。而Avamar和Kashya的股东们面对真金白银时,流下的应当是幸福的眼泪。也许投资这些“不合时宜”之技术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用户的需求是第一?别开玩笑了!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在存储行业的舞台上,资本已不再是运筹帷幄的导演,而是光环笼罩的主角。而产品和技术却只能退其后侧,甚至可能不幸沦为过场道具。

所幸并不是所有被收购的技术都会变成尸体。微软就在收购Wintarget之后,立即将其整合在自己的WSS 2003 R2中;赛门铁克也在收购Revivio之后马上推出带有CDP功能的新版BackupExec备份软件。这两大厂商推出整合产品的动作之迅速,令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这些公司在正式结合之前就已经开始亲密同居?

相比之下Sun公司和STK公司的关系要明朗的多。众所周知,STK和LSI是Sun多年来重要OEM合作伙伴,而同时LSI似乎又与IBM关系更为紧密。如果为了扩展存储业务,在两者间“娶”其一的话,STK入室实属意料之中。

当然,生意就是生意。公司之间的未婚同居、三角恋和多夫多妻都在情理之中,更谈不上违背伦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并购就像百货超市收购啤酒屋,都是在以消灭专家为代价来强化杂家,可是人们真的能在百货超市里找到啤酒屋的感觉吗?

噢!差点忘了,像希捷、博科和昆腾这样的啤酒屋还是有的,只不过招牌上写着“独此一处,仅这一家”!

如果说这些并购仅仅是改变着行业格局,那也就没有太多“震撼”可言了。毕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咱们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知道的道理。但是透过这场风暴,人们已感觉到资本的力量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如今最时髦的董事们已不再是正襟危坐垂帘听政,而是掳袍挽袖提刀上阵。这种风潮的直接效应,就是使“创新能力”退居第二指标,而维系公司生存的第一指标变成了“摧毁能力”。

这算是行业的进步吗?也许吧!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DoSTOR联系。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董唯元的存储博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存储专业媒体 » 董唯元存储专栏:存储圈里那些事-并购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