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在线 6月7日消息:QLogic公司在其最近的全球伙伴大会“Fusion2006”上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这些扩展的产品线为QLogic的网络服务、独立软件供应商(ISV)存储服务和渠道合作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端对端的网络平台。在“Fusion2006”上推出的新产品包括SANbox 5000 96端口堆叠式交换机、SANbox 6000 智能存储路由器、SANbox 8000存储服务平台、SANbox 9000 多层多协议交换机以及InfiniPath InfiniBand主机通道适配器。
企业策略集团的渠道运营主管Paul Myerson表示: “为简化和降低存储管理成本,SAN 增值分销商们(VARs)一直致力于配置通用的基础架构。我希望渠道伙伴能够看到,QLogic通用网络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提供存储整合与支持服务,从而为渠道商带来利润和成长空间。”
SANBox 5000 可堆叠交换机能升级到96端口
QLogic SANbox 5000是具有极高升级功能的光纤堆叠交换机系列。叠层里的每一台交换机都能通过专门的10Gb互相连接,因此, SAN管理员能够以此建立很大的交换机体系架构,却不必为了实现交换机连接(ISLs)而占用交换机端口。目前SANbox5000系列能从最小的8个端口交换机进行模块升级,最多可堆叠6台交换机、增加到96个端口。所有的SANBox可堆叠交换机都配置了导向配置软件,因此更易于管理,就像管理一个单个的交换机那么简单。
SANBox 6000智能存储路由把SAN扩展到低成本服务器
QLogic SANbox 6000是iSCSI到光纤通道的路由器系列。它高速但价格合理。它能够以简单、经济、可行的方式把低成本服务器与数据中心高性能的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连接起来。在灾难恢复的应用中,这个系列的产品能有效地让远程站点的数据复制到数据中心的光纤通道存储网络。同样由于配置了向导配置软件,SANbox 6000系列建立了存储路由器易于使用的高性价比标准。
SANbox 8000 存储服务平台提供本地数据管理和保护
QLogic SANbox 8000存储服务平台是一款基于网络的高性能平台,能够提供多种存储服务,包括存储整合和连续数据保护(CDP)。为支持这些服务,SANbox 8000能兼容多个领先的存储软件供应商如CA、Revivio和StoreAge的存储软件程序。
SANbox 8000可以无缝整合到任何供应商的SAN基础架构中,而不必实施昂贵的升级。SANbox 8000作为终端节点(N-Port)附在SAN 上,从而保证了SAN(和SAN供应商)的独立性。SANbox 8000能够同时与多个SAN孤岛连接,集中管理整个SAN架构内的存储资源、数据管理和保护功能。
基于QLogic独家ReadyPath技术,SANbox 8000 大大降低了数据操作的延迟时间,因而速度比其他竞争的解决方案快出10到100倍。基于硬件的核心应用操作的加速,及其高速处理能力的无阻塞交换架构,使SANbox 8000这一高速的性能成为实现。与传统的把所有数据转移到CPU进行处理的方式相比,QLogic ReadyPath技术能确保大部分数据I/O都在ASIC交换子系统中完成。
SANbox 9000多层多协议交换机:新一代光纤通道交换机核心
QLogic SANbox 9000是应用于数据中心的多层多协议的光纤通道“散布”交换机系列,其最高密度的配置可以在4u底盘上支持8个4Gb交换刀片,达到128个端口。而其最优性能的配置可以支持32个10Gb的端口。在解决数据中心连通性问题方面,SANbox 9000能为iSCSI 和 FCIP刀片提供桥接和路由。而在处理卷管理、数据复制及其他存储应用时,一个存储服务平台刀片就可以主控众多软件供应商的应用程序。同时,SANbox 9000还配备了冗余能源和冷却系统,容错性也更高。
InfiniPath InfiniBand HCAs 实现行业内最快的集群联网
QLogic InfiniBand适配器在集群联网 (Cluster interconnect) 方面表现出行业领先的性能,使用户在对集群系统的投资中获得最优性能和最佳回报。InfiniPath可以实现业内最低的延迟时间、最高的信息处理速度和最有效的存储集群网络带宽利用率。因此,用户为关键计算任务设计的集群系统得以显著提高生产力。InfiniPath 内部连接技术的优越性能使科学家、研究员和工程师们更快、更有效率地进行计算。
InfiniPath超级信息架构 (HyperMessaging Architecture) 是InfiniPath具有突出的性能优势的关键所在。它使InfiniPath每秒能处理超过一千万条的信息,比其它集群连接的信息处理能力多出6倍。因此,如果用户应用了基于这一技术的集群系统去完成高性能计算任务,将大幅提升用户应用的可升级性,同时减少网络结构的堵塞,从而全面提高集群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