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6日,酝酿半年之久、投资达5亿美元的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超级硬盘生产中心”??日立环球存储产品(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立存储”)在深圳揭幕落成。加速进军全球硬盘市场,日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继去年12月,希捷收购迈拓之后,至此,存储领域进入两强相争的白热化阶段。
“所谓的‘超级生产’概念来自把整条供应链集中在一个地点进行,即把零件生产、供应商网络、产品装配及最后运输一律集中在深圳方圆60公里内进行。”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德克?托马斯向记者表示。
记者在厂区内看到,日立存储在生产布局上可谓颇费苦心。一期厂房建成以后,预留大面积的厂区给供应商,将整个生产的前后端搬到深圳龙岗一隅。在这个产区可以完成从原料进口到清洗、磁头磁阻组装、刻录、测试、整机出厂整个过程。这使其在物流、信息、上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并购IBM存储业务之前,日立硬盘的核心业务大都分布在日本、泰国、墨西哥等地,在中国几乎没有布局,而全球80%的笔记本、超过70%的电子产品是中国制造,日立存储的大多客户也在中国都有加工基地。托马斯宣称,日立要在中国成就其生产制造的“极限运动”,而深圳是“最合适的地方”。
站在日立前面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希捷。希捷也早在1995年即在江苏无锡设立工厂。目前,希捷无锡已成为希捷公司全球最大的硬盘生产基地,并已具备了每周完成近一百万块应用于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子硬盘的生产能力。
“短时间内,双方在技术上难分伯仲,还没有不可突破的技术壁垒。尽管各个厂商的打法各有侧重,但是在目前大硬盘利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竞争主要集中体现在怎样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整合供应链、发挥集约效应上。”易观国际分析师王涛表示,“希捷收购迈拓也是要整合产业链,基于发挥集约效应的目的。”
“目前,大硬盘的利润微薄,微硬盘利润还比较高,日立等纷纷看好这块市场,大刀阔斧占领这块市场也比较正常。”分析师王涛表示。
据最新的IDC数据,到2007年,在整体硬盘驱动器的付运中,便有超过7000万硬盘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中,而微硬盘的增长速度最快。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中心,“日立硬盘的中国布局应该就是冲着这个而来的。”王涛对记者说。
王涛表示,目前日立硬盘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链的布局,巩固了纵向整合的商业模式。除此之外,拥有巨大产能的深圳海量存储设备公司也将发挥作用,作为日立硬盘与长城计算机深圳公司的合资公司,它负责日立硬盘的磁头组件生产与组装,这成为日立存储的先天优势。而日立环球存储上海公司则为中国客户和国际生产商提供本地服务。四个公司组成了日立硬盘在中国的四轮驱动,从硬盘的组件和部件生产,到硬盘组装以及售后服务,日立硬盘挑战希捷将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