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2.3 交互式数据备份
方案二中应用了交互式数据备份,其原理是配置两台备份服务器,每台服务器将承担两项备份任务:一项是用于集中管理本地服务器正常的数据备份,另外一项任务是对另一台备份服务器本身数据进行备份,这样当一台备份服务器出现了故障,另一台备份服务器还将继续工作,并可以快速、安全、方便的恢复出现故障的备份服务器,以避免由于备份服务器自身的问题而丢失其它服务器备份的数据。
拓朴结构
拓扑图如下:
本方案将在两幢楼内分别配置一台备份服务器,大楼-A 中的备份服务器集中管理大楼-A 中所有服务器数据的备份与恢复任务,大楼-B 中的备份服务器集中管理大楼-B 中所有服务器数据的备份与恢复任务,并且大楼-A 中的备份服务器还要对大楼-B 中的备份服务器进行备份,大楼-B 中的备份服务器还要对大楼-A 中的备份服务器进行备份,这样就形成大楼-A 与大楼-B 中的服务器相互备份,当大楼-A 中的备份服务器出现了故障,完全可以从大楼-B 的备份服务器中恢复数据以保证大楼-A 中其它服务器的备份任务照常进行,备份的数据还能用于出错后的恢复,同理大楼-B 中的备份服务器出现了故障也可以利用大楼-A 中的备份服务器进行恢复。
9.3.2.4 方案特点
这两套方案都将采用IP SAN 网络数据存储结构,结合IP SAN 网络备份体系结构,构建成一个基于IP SAN 架构的数据容灾系统和Disk-Disk 数据备份系统,这是一个既能满足用户数据备份要求,又涵盖主流存储体系,用户级的容灾加备份的解决方案。
采用基于 IP SAN 网络存储服务器的 IP SAN 作为备份存储介质。它具有下列优点:
动态扩容。客户可根据需求来逐渐增加用于备份的存储容量。IP SAN 网络存储服务器可提供多达256TB 的存储容量。
可同时达到数据备份及容灾两个目的。由于是基于IP 网络,所以备份服务器与备份存储介质之间不受距离的限制。当把备份介质放到通过 IP 网络连接的异地时,不仅实现了数据备份,也实现了数据容灾。
先进的物理存储系统(IP SAN)与先进的备份技术整合在一起。这样取两家之长构成的数据容灾备份系统是其它单一的软件系统或硬件系统所无法比拟或无法实现的。其中数据存储系统最大限度地从速度和应用范围方面优化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扩展了用户存储系统现有的投资;此外还解决了集中存储、数据复制、I/O 效率、网络性能等问题。
本方案采用的是区域容灾加集中式备份,采用该集中备份方案,能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将各分散服务器的数据完整可靠的集中备份起来。同时能保证应用和数据的在线快速备份和恢复。该方案不仅能够提供备份数据的多种拷贝,而且由于将备份数据和元数据备份在一个备份数据集中,所以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进行恢复,使得数据备份恢复安全可靠。
同时,采用基于存储策略的备份模式,和自主备份,集中监控的管理模式,可以大大减轻备份管理维护强度。
通过这个方案能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数据保护服务。而且能够根据应用的不同要求,来灵活提供不同的客户端配置,能非常灵活的满足用户的最终要求。
数据的保护更加安全:本方案不仅仅保护了服务器的历史数据,而且也保护了管理备份的备份服务器的数据,这样使的用户的数据更加安全。
提升了系统性能:本方案采用了两台备份服务器,每台备份服务器都分担了一部分备份任务,与方案一相比较,不仅提升了备份服务器的性能而且也节约了大楼间网络传输的带宽。
本方案是通过异地数据备份来达到数据容灾的目的。 当用户对数据恢复的时间要求不高,而且数据变化量不大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既经济有稳妥的方案。
如前所述,容灾不但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工程问题。在技术方面,本方案克服了以下技术难点:
解决了传统技术构建的容灾系统的扩展性和延伸性受限制问题。
克服了因对数据传输介质专门要求而带来用户成本增高问题。以前在建造容灾系统过程中,容灾专线的建设占用了用户很大的投资。而存储工程师提供的方案由于采用比较普及的传输介质,如支持TCP/IP 网络,这样易于实施,更能降低成本。
解决了一般容灾系统的比较封闭问题。本方案容灾具有开放性,支持和兼容多种硬件系统。
充分考虑用户对主应用程序运行连续性要求,本容灾系统的运行不应影响应用系统的正常使用。
容灾系统如何保护用户信息的完整性是最核心问题。由于本方案设计过程中将此作为重要设计指标之一,因此它可保证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利用其它技术构建容灾系统存在技术复杂,使用、维护不方便等问题。而本方案则具有简单、实用的灾难恢复手段。
本容灾系统本身对具备各种容错进行了考虑,从而保证当灾难发生时,用户可以安全、可靠地将数据恢复出来。
本容灾系统还支持灵活多样的容灾结构,这样用户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来改变容灾的结构。
在工程方面,本方案在实施中还充分考虑了以下几点:
首先对容灾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帮助用户建立一套规范的容灾流程及其具体措施。这包括:
- 建立容灾系统的标准安装及操作流程
- 建立数据恢复的标准操作流程
- 建立测试流程
- 根据需求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数据容灾及备份策略
- 建立灾难的预警机制
- 建立定期的演习及测试制度
- 建立定期的人员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