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两种观点完全对立、泾渭分明。一方主张存储装置今后仍将趋于大容量化,另一方则认为存储装置的功能将转向以缓存为中心。
在“科技峰会2005”的B-1分组讨论会“2010年的存储媒体”上,针对便携设备存储装置的发展前景,4位嘉宾参加了讨论。作为存储装置技术人员的代表,登台的是NAND型闪存厂家东芝公司的小林清志和专业硬盘制造商美国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的佐藤光一。他们认为到2010年,闪存的单芯片容量将达到8GB,1英寸硬盘的单片容量达到60GB。
但另一方面,对于给存储装置提供应用环境的一方,却似乎感觉未必需要这么大的容量。介绍未来的通信环境的KDDI研究所的浅见 彻认为,由于担心泄漏机密,尤其是面向企业的终端不需要大容量的存储媒体。站在内容供应商的立场上参与讨论的风险企业Mediglobe公司的渊上祥儿则强调将存储装置作为发送内容的缓存的重要性。
而在会前通过互联网征询到的技术人员的意见显示,对于“如果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得以普及,你觉得将会对便携设备的存储装置产生怎样的影响”一问,回答“为下载数据,需要有大容量存储装置”的意见最多,近6成的回答者选择了这一答案。回答“由于可将数据存放在通信网络上,所以存储装置的容量小一些也没关系”的人数不到全部人员的3成。
笔者也赞成前一种答案。通信网络越是进步,消费者就越希望便携设备能够拥有数10GB以上的存储容量。至少我本人的使用方式如此。
笔者平时使用的个人电脑基本上已经把硬盘占满了,经常为确保必要的容量而不得不折腾一番。很大一部分容量都被从CD上“翻录”下来的音乐文件所占据。几台电脑和iPod都保存有同一首歌的数据。如果将个人电脑与iPod通过高速无线网络保持联接的话,也就无需将同一首歌重复保存到多台设备上了。尽管如此,但我认为消费者决不会采用这种使用方式。我的愿望的是可以随时听到所喜爱的音乐,为此无论看起来多么浪费,仍会将同一首歌保存到每一台终端上,因为这样使用起来会更方便。
在目前情况下,要想听另外一台电脑上的歌曲,就得先插上电源、联接网络、搜索乐曲文件。也许将来可以通过网络自动完成这些步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一时代的到来。与其这样麻烦,不如通过网络将文件复制到每一台电脑上,这样也就免去不少麻烦。
只将歌曲保存在1台电脑上,还会让人担心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数据丢失。实际上我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iPod重重地摔到地板上,存储的歌曲突然消失了。为预防这样的灾难,最好还是将同一文件拷贝到多台电脑上。
笔者电脑上的音乐文件已经超过了40GB。即便如此,还没有能够将手头上的CD全都装进去。因为翻录CD也非常麻烦。要是能利用互联网音乐发送的话,就不存在这些麻烦了。如果苹果公司支持iPod的音乐发送服务“iTunes Music Store”也能在日本开通的话,我的音乐库肯定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还希望这一庞大的数据能在多台设备上运行。即使带音乐播放器的手机能有数10GB的存储装置,也肯定会装得满满的。
也许这种使用方式仅限于我这样的一部分音乐发烧友。即使是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存取,但仍不如将数据存放在手头设备上方便,我想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处理图片、影像、日志等大量数据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多数设备都装上大容量存储装置才会更方便,我想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至于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正如KDDI的浅见在科技峰会上所指出的那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著作权管理技术(DRM)与机密信息保护技术的发展状况。
以前曾写过一期题目为“不断扩容的存储媒体”的专题报道。其内容是当AV数据开始在网络上流通后,为了将其暂时或永久性地保存下来,像硬盘与闪存那样的存储装置将开始全面扩容。一晃7年过去,到2010年只剩下5年时间,文章中提到的未来会实现到哪一步,等待结果也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
科技峰会:不断扩容的存储媒体该以何为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存储专业媒体 » 科技峰会:不断扩容的存储媒体该以何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