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一个陌生的技术概念,一种不为人所知的产品,到席卷市场,最终形成业界新的增长点。在这个过程里,除开头顶光环的领导者,还有更多的IT 人为之辛苦付出,他们更像是传道者,从技术、渠道、市场等各个方面,不断创造着新的财富,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不应该在摩尔定律的旋涡中渐渐消逝,因为他们是?推动者!
和众多国内IT圈的老资格一样,斯德锐的创始人王强经历过九十年代初期高深莫测的神话时代,九十年代中期风起潮涌的英雄时代、九十年代末期到新世纪的互联网泡沫以及前两年的IT退潮,最终是SAN(存储局域网)拉住了他,多年沉浮,至今仍不思解脱。
传奇斯德锐
斯德锐也是一个传奇,和其他饱尝存储产业酸甜苦辣却仍旧屹立不倒的同行一样,而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在于斯德锐有这样的经历:是最早一批在国内做SAN的公司、最早在国内建立SAN测试环境中心,而这两点又衍生出第三点,斯德锐就象一个军校,培养出一批了解SAN的人才,现在这些人分布在包括国内分销商、存储集成商、国内外厂商等角色所形成的“SAN 群落”里,共同推动着SAN 在国内的发展。
传奇的开端,源自身为斯德锐创始人、股东、董事会成员以及公司总裁的王强的决策和决心。
王强的IT生涯要从1991年开始算起,那时他的公司还在分销配件,其中就包括SCSI卡这样涉及存储的产品,也与Adaptec、AMI这样的厂商有所接触。到1996 年,王强开始注意到存储领域,通过对市场状况的判断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的了解,王强意识到,存储,特别是一个完整的存储系统,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用到,在这个判断之下,他开始引导公司向这个方向转变,在接近两年的时间里,王强完成了诸如人才积累、观念转变等等准备工作,1998年,斯德锐成立了,名称来自于英文名“StorageTech”,只看名字,就能了解王强对投入存储的坚定决心。
但是存储是个大概念,具体应该关注到什么市场,王强和公司高层也经历过一番思索,SAN还是NAS?在线存储还是离线备份?最终主要方向定在了SAN,而具体的定位,直指高端企业级存储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从1999 年到2000 年,斯德锐敞开肚量引进产品,1999年2月与康柏合作,成为康柏全线光纤存储产品在国内的合作伙伴,这也是康柏第一次与中国的专业存储公司合作。也是在1 9 9 9 年,与当时中端光纤存储知名品牌CLARiiON 的厂商:Data General达成合作。
除了光纤磁盘阵列之外,斯德锐还引进了Gadzoox、Vixel、ANCOR等品牌的SAN交换机,而基于提供系统化的存储解决方案的业务定位,在那一年间,斯德锐还引进了Veritas、Tivoli、Legato 等存储管理软件,同时还有Quantum ATL 这样的磁带库产品来完善整个产品线和解决方案能力。王强说在那一年引进产品成了主要工作,而消化技术、构造方案能力则在同时进行。
进入2000年后,业界相关的变化波及到斯德锐,也将斯德锐推向事业的高峰,EMC在那一年收购了D a t a G e n e r a l ,将CLARiiON 品牌收归旗下,斯德锐由此也成为EMC在国内的核心合作伙伴,王强说,在2000年,EMC在国内的业务有接近三分之一是斯德锐完成的。
SAN应用的技术门槛是相当高的,对斯德锐来说,即使是有相当的积累,但也经常面临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在最初,斯德锐进入的是广电行业,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新疆电视台等单位在内,而后在FM365、GOYOYO这样的网站用户上面临了挑战,特别是GOYOYO。
“GOYOYO的要求非常高,从语音到邮件,从邮件到语音,要求数据平台都是开放的,共享的,并且还要求基于若干节点进行负载均衡,这种应用水平在当时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王强说。
在应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王强做了一个决定,2000 年,斯德锐建立了国内第一个SAN 测试环境中心。王强对这个中心有三个期望:内部培训、向用户做演示和培训以及对用户进行远程监控服务。总结而言,他希望可以将经过测试的成熟的SAN 系统提供给用户,当然,得益于这个中心的实践,从斯德锐出来的人材日后成为不少企业涉足SAN的技术和市场骨干,应该也是他当初始料未及的。
在这个SAN测试环境中心上,王强花了很多心血:“投资很大,除了用其他方式操作拿到的产品之外,我们还花了七八十万美金,这个中心建立后,基本上市面上所有能见到的SAN产品,中心里都有”,而现在这个中心里,随手一指,就能看到没带着EMC 标志,还属于Data General的CLARiiON光纤磁盘阵列、从市场上已经消失了的Gadzoox 交换机等等SAN 的“古董”。
2000 年前后是斯德锐的鼎盛期,在这段时间里,斯德锐在广电、互联网以及政府等等行业都有丰足收获,包括完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SAN 项目?中国移动IP 骨干网中的SAN 系统,就在这段时间,斯德锐还引进了投资,公司规模也上了层台阶。
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还在于它已经成为过去,2000 年斯德锐走到了一个高峰,但在那之后,却没能再往前走下去,在2001 年之后,斯德锐逐渐沉寂,王强也承认这两年斯德锐的发展受到阻滞,至于受到什么因素的阻滞,王强是这么看的:“错失了推出自有品牌SAN产品的时机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当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准备。”
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斯德锐在2000年遭遇创业板风波。在2000 年,斯德锐的增资目的之一就是准备上创业板,而斯德锐在当时也已在光大证券的推荐名单中,为此斯德锐做了很多投入,但最终创业板石沉,当时这股凉风刮倒一大批中小公司,斯德锐虽然挺了过来,但确实受到了不小的损伤。
有没有想过改变方向?这个问题王强似乎还真没考虑过,在他看来,网络存储上,SAN的份额仍然最大,SAN的领导者EMC仍旧是网络存储的领导者,而且,这个产业在经历过泡沫破碎之后,三五年内又会开始做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虽然斯德锐在前两年沉寂了,但在那段时间仍然在做积累,他相信斯德锐的SAN之路还会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越宽。
机会主义者
审视斯德锐的发展历程,很容易看到几个关键点:进入存储、面向高端、建立SAN测试中心以及想走但没抓住时机的自有品牌之路,在每一点所处的环境下,所做的决策似乎都是一种冒险。
王强并不认同:“冒险?不,我不是冒险主义者,我觉得自己更像是机会主义者,有了机会才会向前走,我其实很害怕风险。”
对于企业经营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王强一直在思索,而2000 年的一次美国之行使他感触颇深。那一次王强在美国见到了BROCADE 公司负责海外市场的总监,当王强谈到中国市场的时候,对方说,中国市场并不是他们现在看中的重点,原因很简单,中国市场的容量还太小。但是他们会关注这个市场,并且持续给予一定的投入,在他们看来,那是前景,是下一步才该做的事情。
王强回国的时候,搭乘的是一趟在日本转场的航班,很巧的是,他的邻座就是RedHatLinux的CTO,但遗憾的是,这位CTO只到日本,而且是第九次去日本,却从没到过中国。当再谈及中国市场的时候,王强发现,对方的观点,和BROCADE的观点惊人地相似。
王强有这样一个感悟:成功公司都是很现实的,尽管他们对外宣传的形象似乎总涂上了着眼于未来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们却是接近于“短视”一般地在进行市场运作,他们会花尽可能多的力气去吃嘴里的东西,而只把眼睛放在下一个目标上。
王强最初对存储的选择,其实也遵循着相近的准则。看准存储,除了对发展潮流的判断之外,最现实的因素,应该是在当时对业务的分析。王强说,在1996 年的时候,他发现在自己的产品线中,存储产品的业务利润是最高的,而且增值空间也是最大的,这个状况把存储这样一个机会显现了出来,按王强的话说,他走上存储,不过是抓到了这个已经显山显水的机会而已,不过王强强调,商业利益和战略规划的并重是他的发展原则,也是他的业务原则。
而对于2001 年到2003 年斯德锐的沉寂,王强的反思中也体现出这种“机会主义”,沉寂是因为错失了机会,而在关于未来的思考中,王强也把目光放在SAN有迹可寻的发展方向上。
创业情结和权威主义
与其他从技术、产品或者渠道上来推动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不同,王强的推动,更多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上,尽管思考和整理企业发展战略是他的工作重点,但他更多的精力,还是要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我应该是一个很严厉的人”,他这样总结自己的管理风格,严厉的来源是什么,他归结为自己的创业情结,王强说:“在99年、2000年的时候,公司的办公室里经常有加班的人,甚至礼拜六、礼拜天都多的是,但是在现在,周一到周五都很少看到,这种对比很强烈,创业文化的缺失对企业伤害很大”。
王强对员工的要求,或者说是期望,高于一般老板,他对员工所要求的,是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时间,也就是说:加班,除了讲求工作效率之外,王强还是一个喜欢看到员工加班的老板,而王强本人绝大多数时间也都耗在了工作上。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观点:“斯德锐还是中小公司,还处在发展阶段,应该说还是创业期,创业中的公司需要的是一种创业的激情。”
在管理的理念上,王强比较认同权威主义,当然,这是与斯德锐实际状况结合的。“发展中的公司不可能完全制度化,中间的真空就需要管理者的影响来代替。”
而王强在另外一些细节上也体现出他也比较纯粹的一面,比如说,他喜欢跟工程师相处,而不太喜欢跟SALES在一块,而因为太太在国外,所以下班后也都喜欢跟员工在一起,不管是吃饭,还是娱乐,反正只要是处在交流和沟通的状态,他就感觉很好。
喧嚣外看未来
斯德锐未来怎么走? SAN 之路继续走下去该怎样?这些问题,或许是斯德锐在一段时间远离圈内的喧嚣,所以有着异于他人的清晰思路以及果决态度。
一直以来,国内专业的存储公司其主要身份都是存储集成商,对于存储集成商这种模式的未来前景,王强很悲观:“SAN的发展很快,厂商的集成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所以对存储SI 的需求也越来越小。”
作为面向高端企业级存储应用的斯德锐,在这方面应该是有深刻的体会,王强解释说,在SAN方面,至少目前,客户是清晰可见的,全国就那些行业的那么多客户会有这样的需求,对于EMC、IBM 这样的公司来说,是可以直接伸手照顾到的,不管是与客户在应用层面上的沟通,还是直接的实施集成,存储SI在这种客户环境中的空间越来越小。
那么斯德锐看的未来是什么呢?
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接触存储的王强与斯德锐其他高层一样,对于存储技术以及发展趋势有很深的认识,对存储以及SAN 的走向,有他们的专业眼光。王强提到了SAN 的发展,他认为过去所推动的SAN 还只是第一代的SAN,主要的特征就是封闭性和专有性,只对应单独的应用和封闭的环境,在应用中会有一些瓶颈,而下一代的SAN,主要特点是建立在开放的环境中,融合了新的存储技术标准和产品,并与其他系统融合,产生由内至外的新的企业存储系统构架,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这种SAN应用会在中小型一般用户中得到广泛普及,而相应的SAN 的产品,是面向终端用户,并且系统化的产品。
“对存储SI 来说,未来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如果你要继续盯着直接的用户,那么就跟他的应用贴得更紧,去做服务,这是一条路;另一条路就是自己做厂商,做产品。”
结合对SAN下一步发展的判断,王强把斯德锐的未来定在第二条路上,而这也正是三年前原本计划要走,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举步的道路。
“现在黄金时代又来了”,历数一片大好形势,王强跃跃欲试。
从存储集成商到厂商
自有品牌产品这个思路,也基本上在老字号的存储集成商身上或明或暗得到体现,至少在精诠、朗登、华艺等这些存储集成商里,基本都拥有自有品牌的存储产品,但是除了或多或少的市场面延伸之外,可以说在业界眼中,他们的存储集成商身份还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他们更多仍然是自己打单做项目,代理国外厂商产品的利润虽然越来越少,但却仍然是业务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核心,当他们推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会发现身在一种尴尬处境:在中低端产品上,他们缺乏渠道资源,在高端产品上,他们缺乏技术支撑,而品牌认知度等要素的缺乏则是普遍的,因此,在存储集成商中,自有品牌产品更多是一种方案增值的思路体现,起不到主体作用。
当把这个问题带到低端存储的时候,问题就更明显,没有哪一家出身存储集成商在这个领域里是成功的,甚至没有几家高端存储集成商愿意在DAS盘阵以及NAS方面做过真正的投入,原因很简单,门槛太低,竞争太激烈。而拥有渠道资源,甚至拥有服务器市场相当份额,足以带动存储的内地厂商,在这个领域也并不成功,最后仍然是台湾厂商以及DELL 这样的国外厂商左右市场。
问题延伸得似乎有些大了,是否有国内存储厂商的足够空间,还是说始终缺乏什么,使得国内存储业者始终无法占据产业高度?
答案又回到技术上,回到斯德锐当初引进SAN产品,甚至不惜血本建立SAN测试环境中心的策略依据上,那就是暂时,国内企业无法在核心技术上占据很好的位置,但是在引进上,却仍旧有很多机会,只不过,这种机会依赖于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还有两波浪潮之间的空隙时间。
正如王强所说,SAN 正面向一个新时代,新的浪潮正在形成,机会是很多的。而这个机会,并不在SAN的核心技术上,而在一些边缘上,考察从去年到今年,E M C 、NetApp、IBM、博科、Cisco、McDATA 等公司对一些掌握新兴技术,推动SAN 进一步发展的中小型公司的收购,可以看到,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是目前SAN所需要的,而对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虽然是冒险,但是真正的机会主义者却能避开风险。
存储风云录:王强沉浮SAN中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存储在线-存储专业媒体 » 存储风云录:王强沉浮SAN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