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信息化主干道 浪潮为《新京报》“造血”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的前沿阵地,一向是报业发展的必争之地。而在这个大的市场上,2003年《新京报》出现了。这家携2000万启动资金,到8月份实地考察,再到10月份准备出报,仅仅部署2个多月的报纸就以大无畏的勇气闯入了以《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为首的综合性都市类市场。仅2年,就达到了销售54.3万份,广告接近6亿元的亮眼业绩,是什么推动着《新京报》那步步高的市场份额?
众所周知,报业是传统行业。从毕升发明的印刷术,到汉字电子激光照排系统和计算机排版系统,报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仅仅是解决了印刷输出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热潮的形成以及网络媒体的冲击,如何解决提高编审过程的效率,缩短出报时间,实现编审人员的协同工作;如何在版面和广告数量剧增的情况下,实现经营计算机化管理;如何依据业务特点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对分支机构实现低成本异地部署;如何将零散的数据起点唯一化、标准化,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使经营、生产、管理数据更高程度的共享,这些成为了新的问题……显然,传统纸质媒体不仅在报纸生产管理系统需要更多的完善,而且还需要在行业特性方面更多的拓展。
打造信息化主干道
《新京报》是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是第一家跨地域联合办报的综合类日报。对于这家于2003年11月11日创刊发行,日均出报80版以上,周五超过112版的报刊来说,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伴随贯穿始终。《新京报》成立仅3年,然而信息技术部却已完成了两级跳,直接冲向信息战略拓展。
对于《新京报》信息系统的规划,信息技术部主任洪国勇告诉记者:从1987年第一张完全采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激光输出的中文报纸诞生起,中国报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将越来越高。《新京报》完全是应市场而生,高效率的企业运作就要求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新京报》已经经历了创业期,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以及对战略规划阶段。
洪国勇认为,以前的报业信息系统以采编为中心,现在以内容管理为中心,这将是整体趋势,所以新京报不仅要解决生产问题,同时还要解决经营管理问题。为此,稳定阶段主要将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解决创业阶段遗留的问题,如安全问题。旧有系统权限不清楚,很多用户权限过大,使得内部网下载、使用非法软件中病毒的可能比较大,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
二是优化IT基础架构,自主开发应用软件,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相对成熟的制造业管理软件不同,报业有着独特的行业特点,方正排版系统只能满足生产流程的解决,而上升到数据集中管理方面,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中国报业管理解决方案。所以,以企业的标准衡量自己,《新京报》组织了开发团队,针对业务应用如报社的CRM、采编部门的采编内容管理,并整合旧有系统,朝向数据集中管理的方向搭建应用系统。
而作为报社信息技术部的终极目标,信息战略拓展阶段,将为《新京报》提供并实施全面、系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全面实现数字化报业,并实现以技术推动报业发展的目的,使新京报保持同行业较为领先的地位。洪国勇希望信息部门能够彻底摆脱“输血”,成为《新京报》的“造血”部门。
坦诚感动用户
没有扎实的地基就没有稳固的大厦。信息化建设同样如此,应用系统需要稳固的服务器平台。报业作为信息经营行业,具有信息多、分散、24小时运作的特点,而且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非常之高。如何选择一个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稳固平台?
根据《新京报》提出的需求,浪潮公司认为信息化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来实施:生产、经营、管理。对生产来讲,报业就是制造信息产品,对信息的检索自然越快越好,对信息的存储自然是越大越好,因此检索和存储非常重要;而对于经营和管理来说,对计划控制的过程要求比较严格,不仅需要对年内营销任务进行分解,而且还需要及时了解各个部门的执行和反馈情况,机器的稳定性是相当重要的。
而在这三部分之外,安全性和便用性也需要慎重考虑。由于报业的竞争就是资源的竞争,如果独家报道还没有发表就已经泄露,对于报社来讲无疑是巨大损失,而且,发行数据、经营数据更是机密,安全性要求显然很高;而且报业中员工的流动性相对别的行业要大的多,如果系统很复杂的话,那么培训成本、部署成本都会高很多,所以也要求便利性。
“高速检索传输、海量信息存储、安全而便利”,浪潮公司在技术工程师的紧密配合下为《新京报》量身定制了“服务器+存储”的解决方案,不仅完全满足了用户发展的需求,同时还用坦诚的沟通方式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新京报》信息中心部门的心。
据悉,2004年年初,《新京报》刚成立不久,出于业务需要,洪国勇准备采购一台服务器。他同时和几个知名品牌联系,然而只有浪潮销售人员不但及时提供详细资料,而且还积极地进行跟踪反馈。周到而及时的服务不仅赢得了本次订单,而且还为以后双方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在浪潮工程师的帮助下,《新京报》经过性能测试,采购了2台NL120R用作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4台NF180作为内部WEB、代理服务器、内部即时通讯、图片管理服务器等,同时还采购了3台浪潮SATA存储设备,用作DFS、备份,总容量在10TB左右。
“在采购存储设备时,还这么一个小故事,”洪国勇说道:“一般品牌销售人员往往都会推销其产品有多么成熟,方案有多么出色。而浪潮销售人员却相当坦诚,他说我们是第一个采购浪潮SATA存储的用户。这样的坦诚赢得了我们的欣赏。”
“输血”变“造血”
通过多年实践,洪国勇的技术团队发现国产品牌服务器的整体效果很理想,浪潮服务器运行至今都很稳定,从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在品质方面与国外厂商的产品相比,并没有什么差距。“见不到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对于浪潮公司的服务,洪国勇显然感到非常满意。
正是这样的满意,使得《新京报》在2006年,在浪潮评测中心的帮助下,通过应用性能测试,一次性采购了14台性价比超高的浪潮服务器。其中10台NF190用作构建IT基础架构的标准化管理,如标准化桌面部署服务、系统策略管理、安全管理等,另外4台NF280G2担当核心数据库服务器的集中管理。
IT部门一向需要“输血”,如此定位使得信息化一度成为企业发展规划中的不速之客,然而这样的态度在《新京报》得到了根本改变。“《新京报》一向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从战略上看,信息技术部不仅要成为报社的部门,而且要朝向专业机构发展,IT部门要成为事业部,为报社去创造价值。”洪国勇这样说。
实际上,在“输血”向“造血”转变的路上,洪国勇带领的技术团队已经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尤其是在标准化桌面自动部署、实现零接触维护 (ZTI)和兼容性、安全性管理方面。相信,站在浪潮强大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新京报》信息技术部成长速度将更快,“造血”功能将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