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封面文章:兵败微硬盘!
2006年7月2日,星期一。贵州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下称汇通世华)关上了大门。随着外籍员工于当日晚间最后一批撤离硬盘厂,这个地处云贵高原的高科技工厂,在靠存货周转了九个月之后,终于沉寂了。
微硬盘项目,一度是贵州的光荣,也承载了太多梦想。它身上曾寄托了于三五年内达到100亿美元产值的期待,也是更为庞大的高科技产业跃迁式发展的第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这一宏图的目标,是在2012年之前,以电子科技、新物质(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三大主轴产业,打造1000亿美元的产业链。这一宏图,曾经那么打动了贵州,这个2005年GDP居中国末位的边远省份。
现在,与空中楼阁一起破灭的,不仅是激情与梦想,还有总计约20亿元的巨额投资。而在增长最快的2005年,贵州的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不过1942亿元。
2006年8月2日,贵州省银监局局长邓瑞林在《贵州日报》发表文章,其中透露,“截至2005年末,农、建、交、商四家商业银行共向贵州微硬盘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1.75亿元,产生不良贷款8.7亿元。”有贷款银行已在全行范围内下发紧急通知,直称对微硬盘项目贷款已“全部形成不良”,并提示各分支机构关注对微硬盘项目外方股东及主要管理人员的关联企业贷款风险,“提高警觉”。
在此之前,国家审计署已派员入黔,调查微硬盘项目资金流向;随后,公安部于7月进驻贵阳,调用贵州省公安厅经侦人员,对微硬盘项目立案侦查。微硬盘项目主要操盘者朱宝麒已经离开大陆。
最终结论的作出,仍有待于官方调查结束。目前,微硬盘项目的“削债重组”努力,在起伏多次后仍未被放弃;在贵州省知识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的官方网站贵州省知识经济网(http://zsjj.gzjmw.gov.cn/)上,与微硬盘项目及其操盘者有关的多个链接仍然放在显著位置。
但是,在经历了一场长达四年多的“完美风暴”后,贵州所获得的教训已至为清楚。在贵州以微硬盘项目突进“知识经济”制高点的努力中,发展高科技产业可能遭遇的所有挑战接踵而至:知识产权瑕疵及引发诉讼、高科技产品市场朝云暮雨变化无常、企业控制权操于人手、资金流向失控、公司治理形同虚设――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制造流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治理风险层层累积,勾勒出高科技企业投资的高风险图景。
相形之下,地方政府企图依赖本地资源动员能力,以为靠“遇猪杀猪,遇狗打狗”的决心即可突破重重瓶颈,最终的结果是一筹莫展。
9月初,贵阳城郊秋色中,造型现代的微硬盘厂房依旧默默伫立。这是眼前刚刚发生的教训,它应当不只适用于贵州。
“开枪为希捷送行”
一个诱人的故事:一个硅谷华人科学家团队,掌握着世界领先的微硬盘技术,这一技术可能在三五年内创造上百亿美元的产值,这还只是偏稳健的估计
2001年底,在北京等地一再受挫之后,朱宝麒和潘壮终于打动了正在北京开会的贵州省委书记。
朱宝麒背景极为斑驳。他1954年生于台湾,毕业于辅仁大学,1980年前供职于台湾大众电脑、神达电脑;1984年到香港,1985年进入大陆,1989年后进入前苏联地区,在欧美等地辗转从事电脑贸易,后于上世纪90年代期间来到大陆,本人系塞舍尔公民。
与朱宝麒接近且与之共事过的知情人士评价说,朱行事霸气,口齿伶俐,思维敏捷,很有个人魅力。一位贵阳当地房地产富豪与朱宝麒会谈后“惊为天人”。
出生于1955年的潘壮为北京人,曾任北京远创铜箔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企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北京伯通科技公司董事长等职。在此次微硬盘项目中,潘为朱在内地结识的合作伙伴。
尽管在后来的报道中,朱宝麒逐渐获得了“硬盘狂人”的绰号,但朱的履历表上此前并无任何硬盘从业经历,朱宝麒们所展示的图景,仍然足够激动人心。
省委书记当即通知副省长陈大卫赶到北京。陈曾在电子部任职多年,其时正主管贵州工业与科技,从此成为这一项目前期的主要支持者。他的满怀期许,在一年多以后这一项目在贵州落地并迅即展开之时,最形象不过地表现在一句戏言当中:“明年,我们就可以开枪为希捷送行。”
“希捷”全称希捷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硬盘生产厂商之一,最近财年销售额为92亿美元,目前市值为100亿美元左右。“开枪为希捷送行”,意味着一举攀上全球硬盘业之巅。
超强信心的来源,是朱宝麒们带来的一组方案。再过两年,这组方案将扩展为“贵州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但在眼下,它首先是一个诱人的故事:一个硅谷华人科学家团队,掌握着世界领先的微硬盘技术,这一技术可能在三五年内创造上百亿美元的产值,这还只是偏稳健的估计。
“IBM将不是对手”
真相是:即将到来的,绝不是一马平川的跑马圈地,而是一场与巨人们的恶战。显然,贵州项目并无胜算
同样在2001年12月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显然是接获了来自国内的好消息,苏宗祥(Thomas Su)离开了亲手创建的Microstor公司。
Microstor公司2000年7月设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台湾光盘生产商铼德科技持股97%。苏宗祥是公司创始人兼CEO,在硅谷多年,在硬盘业界颇受尊重。
其时,IBM刚刚推出1英寸微硬盘一年。当时闪存(Flash Memory)的储量只做到16MB。IBM首次发布的1英寸微硬盘容量就达到了340兆,单位容量价格极具竞争力。希捷、东芝及为数众多的小创业公司也开始跟进开发,最多时声称研发1英寸微硬盘的公司达到上百家。Microstor正是最早跟进者之一。
最难的不是研发。“只要有足够的研发经验,创业公司找到供货商购买部件,自己组装,很快就能生产出来。这个过程只要几个月,此后的关键问题就是价格。”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教授戈顿休斯(Gordon Hughes)对《财经》记者说。
价格的关键则是实现量产。“这个东西从实验室做出来不难,但只有靠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才能赚钱。”美国华美存储协会会长卢星告诉记者。
2001年下半年,苏宗祥曾将1英寸盘样品带到上海Cebit Asia电脑展展出。朱宝麒们与苏宗祥相遇,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
苏宣布,将于当年底量产1.1G的1英寸硬盘,定价200美元左右。这一价格相当于IBM同类产品的一半,“IBM将不是对手。”这一计划从未实现。原定于2001年10月完成的一轮融资,在“911”事件后最终未果。2001年12月,苏宗祥离开Microstor公司。
再过两个月,2002年2月13日,磁源公司(Riospring)在加州Milpitas成立,苏宗祥自任磁源公司总裁,朱宝麒出现在董事名单当中。公司网站上贴出了招募大量工程师的广告,苏决定投身于朱宝麒们带来的中国机会。
当此之时,微硬盘市场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中。2002年4月,IBM持续其退出制造业的既定策略,以20.5亿美元的价格,将全部硬盘业务及所有专利转入新成立的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彼时,东芝在1.8英寸硬盘市场上已经有成熟经验,硬盘业巨擘希捷正在酝酿重回2.5英寸及以下硬盘市场。对于即将在贵州落地的微硬盘项目来说,即将到来的,绝不是一马平川的跑马圈地,而是一场与巨人们的恶战。很显然,贵州项目并无胜算。
以苏宗祥为核心的技术团队确受业界尊重,但其研发背景亦伏下了多层隐忧:
第一,日立环球存储持有IBM硬盘部门及日立多年研发成果,手握5000项专利,对硬盘技术的覆盖可谓无微不至,“是不可能绕过去的”,设计恰当的专利策略是当务之急;
第二,苏宗祥在铼德科技美国子公司Microstor主持研发1英寸硬盘时间达一年半,随即创办磁源公司,未来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的可能性极高;
第三,电子产品升级换代异常迅速,且资本开支非常高,苏宗祥团队集中于研发1英寸产品,持续研发能力并无保证,市场风险相当大。
然而,包括贵州省政府在内的项目决策者们似乎并未知晓这一切。他们相信,贵州项目有竞争者难以企及的优势,在一份朱宝麒提交的报告中,这些优势被一一列举: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与优秀开发团队;1英寸硬盘面临极好的市场契机(2005年投放量将大于4亿台/年需求);可望“持续领先”的研发能力。
事实上,一位贵州省信息产业厅人士告诉记者,全国都少有人懂微硬盘,遑论贵州。在引进微硬盘项目之时,曾有建议“花个几十万”,做一个详尽的考察,了解全球硬盘业格局形势,再作决定。这一建议报上去后,并无回音。
事实证明,所有乐观的估计,最终都出了错;所有隐忧,最终都一一爆发。
贵州“四宝”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刚刚成立的硅谷磁源公司迅即来到贵州。2002年8月20日,南方汇通微硬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汇通微硬盘)成立。这是贵州微硬盘项目的第一步。
公司注册资本1.66亿元,全部现金出资均来自贵州当地企业,其中上市公司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方汇通)投资8134万元,持股49%;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公司以自有资金现金3320万元入股,占20%(后转由贵州世华数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华企投资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持股5%(后转由贵州汇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贵阳高新天信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66万元,持股 1%。
硅谷磁源公司以自有微型硬盘生产及开发技术作价4150万元,持股25%。
在这一公司,董事长为南方汇通掌门人惠金根,总裁为朱宝麒。
本地合资伙伴均出自政府的协调之手。大股东南方汇通主业为铁路机车制造与维修,与高科技相去甚远。知情者告诉记者,南方汇通管理层开会讨论投资时,亦有政府人士在座。贵阳高新天信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高锡忠同时是南方汇通董秘,贵州省基建投资公司则是贵州省省属国有独资企业。
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与电子零部件灵活高效的全球分工产业链结合,便迸发出惊人的能量:现成的厂房建设图纸从美国空降,130天即告完成建成厂房,苏宗祥硅谷研发团队骤然扩至数十人,国际硬盘业界资深人士迅即就位:希捷科技马来西亚工厂主管曾纪光担任主管生产的副总裁,技术专家吴烈仁担任主管大客户销售的营销副总裁。
仅仅六个月后,2003年2月,第一块1英寸盘下线;4月,容量为2.4G的1英寸微硬盘开始“量产”(当月产量为173片)。全球日立环储之外的第二家1英寸厂商正式诞生。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据贵阳当地一位媒体人士称,一时间,贵州人自觉拿得出手的“三宝”也就变成了“四宝”――黄果树瀑布、茅台酒、遵义会议遗址,以及微硬盘,贵州上下当时对微硬盘骄傲之情可想而知。
公司还自豪地宣布,1英寸的南方汇通微硬盘作为进入量产的最小硬盘,已经被收录至《吉尼斯世界纪录》!朱宝麒称,此时已经接到大批国际订单,“超过70万片,金额达8000万美元。”
“遇猪杀猪,遇狗打狗”
“产值100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一个贵州。”一位知情人士事后苦笑,“产值1000亿美元,贵州就不是贵州,是广东了”
有此基础,朱宝麒们对贵州跨越式发展高科技的设计,以及贵州当地政府回应之热烈,被推至令人炫目的高度。
2003年,贵州省知识经济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副省长陈大卫担任组长。8月22 日,贵州省知识经济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就在此前不久,8月6日,朱宝麒以专家身份兼开发平台推动小组负责人的身份,面对贵州省科技厅、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经贸委、知识产权局和海关等部门一把手,作题为“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的长篇发言。
这一计划再度确认了以微硬盘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发展目标――2005年至2006年达到100 亿美元,并可望上调至300亿美元。除此之外,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还有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两翼,其中前者的目标产值为100亿美元,后者的目标是 2008年突破300亿美元。各项产业合计的目标则是,2006年突破百亿美元,2008年突破300亿美元,2010年突破600亿美元,2012年突破千亿美元!
一个多月后,2003年9月17日,贵州省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国际会议在贵阳举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发来贺电,知识经济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陈大卫讲话,明确提出“创新知识经济平台”模式。在会后接受媒体专访时,陈大卫坦言,企业在市场运营中都有自己的本事,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政府的帮助,来“遇猪杀猪,遇狗打狗”。
也正是在这次会上的媒体采访中,朱宝麒们把构建1000亿美元科技王国的蓝图正式公之于众。
“完善创新知识经济平台”一事,写入了2003年度贵州发改委向省人大所作报告;不过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的具体内容,虽然朱宝麒们频频对外陈说,未见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背书。2003年11月22日,一手在贵州推动微硬盘项目和知识经济的副省长陈大卫,在这个宏大的计划才刚刚开了个头时就离职回京,担任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而由副省长张群山出任知识经济领导小组组长。
事隔三年,“创新知识经济平台”已经成为令贵州不愿再回首的尴尬。9月5日,贵州省知识经济促进办公室处长王兴权对《财经》记者否认了曾有此计划,至于媒体相关报道,“那都是乱说的。”
“一生二,二归一”
在第二硬盘厂成立后半年,1英寸和1.8英寸硬盘厂又合而为一
就在上述国际会议召开前夕,2003年6月24日,贵州世华数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世华创投)成立。这是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中第一个也是惟一成立的“创新知识经济平台”,既是计划中电子产业一翼的开发平台,也是业主。朱宝麒们称之为“盘主”。
与南方汇通微硬盘公司一样,世华创投的所有资金均来自贵州当地。全部2.7亿元注册资本中,茅台集团出资1.5亿元,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下称兖矿贵州能化)出资1.2亿元。
兖矿贵州能化成立于2002年,当年从国家开发银行手里收购贵州盘江煤电集团32%股份时,由于贵州省政府出面,兖矿贵州能化获得优惠价格。投桃报李,应当时贵州高层之邀,兖矿贵州能化出资1.2亿元参股世华创投。兖矿贵州能化对微硬盘项目既不了解亦无大兴趣,在贵州的业务至今仍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主,对世华创投的投资和管理一直未积极参与。
大股东茅台集团情况相近。知情者告诉记者,茅台集团管理层讨论此宗投资案时,同样有来自政府方面的强力推荐。
在新成立的世华创投,两家国有大企业在六人董事会中占据五席之多,董事长为茅台公司法人代表季克良,总裁为潘壮,执行副总裁是朱宝麒。公司成立之后两个月,2003年8月13日,贵州成立了第二家微硬盘项目――贵州世华微硬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世华微硬盘),发展1.8英寸微硬盘项目。潘、朱分任这家微硬盘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
世华微硬盘注册资本2980万美元,世华创投持股75%,美国磁源公司以1.8英寸硬盘生产技术折股25%(合745万美元),并另外获得3400万美元,技术实际作价4145万美元。世华创投知情人士说,3400万美元中方实际支付了约2200万美元。
此时,距汇通1英寸微硬盘厂投资仅仅五个月。贵州省之所以出现两家分属不同股东的微硬盘项目,按当时的对外解释,系称南方汇通资金实力不足。不过,就在第二硬盘厂成立后半年,1英寸和1.8英寸硬盘厂又合而为一。
2004年3月15日,世华微硬盘收购汇通微硬盘。根据南方汇通次日签发的公告,世华微硬盘收购汇通微硬盘各股东95%股份,改名为贵州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下称汇通世华),并且增资扩股。南方汇通除将在汇通微硬盘股份作价 1.54546亿元之外,又增资1.5643亿元,以36.4%的持股为第一大股东,而第二大股东为持股36.39%的世华创投,持股量仅0.01%之差;此外,美国磁源持股25%,汇通实业持股1.84%,高新天信持股0.37%。4月19日,相关方案获南方汇通股东大会通过。
合并案形成的内幕不得而知,公开的理由自然是强调“做大做强”。而在私下,无论南方汇通还是世华创投的两家国有股东,都更强调政府意愿。
不过,此时的南方汇通市场地位相当牢固,其股价上年从7.30元的底部悄悄启动,至2004 年1月,已经稳稳站上24元,累积涨幅接近230%。收购案悉心确认了南方汇通在新公司里的话语权。根据2004年3月15日签署的《有关特别事项的协议书》,在新公司九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里,南方汇通将委派其中的三位董事,还将委派“新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有此条款则南方汇通具备了对汇通世华会议并表的资格。
两公司合并的使命之一是引起新的投资人。至2005年1月,南方汇通在公告中仍表示接触在进行。但新投资人始终未进入。
“三在外”
香港威星公司控制了微硬盘项目绝大多数采购和销售
投向微硬盘项目的资金,根据记者获得的一份汇通世华资金来源与应用一览表,达到近20亿元。这张表以美元计价,显示股东出资约6405万美元,农、建、交、商四家银行五笔贷款10578万美元,三笔政府协调资金(即政府安排的贷款)2839万美元,六类国家项目拨款303.26万美元(参见“汇通世华微硬盘项目资金来源一览”)。
这份资金来源表显示,在短短三年之中,贵州方面对微硬盘项目的资金可谓求之多方,不遗余力。政府协调贷款2839万美元,以及国家项目拨款303万美元,政府之手历然在目。总计10578万美元的银行贷款亦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政府影响。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信贷业务部一位负责人表示,项目上马之时,“贵州省政府也曾经向工行要过贷款”;但是工行认为微硬盘项目“三在外”,即技术在国外、原料在国外、市场在国外,银行难以掌握企业的跨境资金流动。
工行总行与贵州省分行沟通后认为,不宜介入微硬盘项目。中行亦未介入。向微硬盘项目提供贷款的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当地分行,均未向总行申报。
事实上,记者在贵阳当地采访多家金融机构,多数人至今依然相信微硬盘项目是个好项目,“不然政府不会出那么大力气,况且项目背后还有大型国企拿出那么多钱来。”
据记者采访获知,建行贵州省分行向微硬盘贷款的1.83亿元中,有政府协调担保1亿余元,贵阳市商业银行贷款2.4亿元中,有贵阳市政府协调担保1.5亿元人民币。可见微硬盘项目背后闪动的政府之手,无形之中引导着金融机构盲目向微硬盘项目放贷,是几家金融机构如今泥足深陷的重要原因。
微硬盘项目的资金流向,正如工行所疑虑的“三在外”那样,长期完全操控于朱宝麒们手中。就是在合并后的新公司,南方汇通按事前协议有权派出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但事实上除董事长由南方汇通董事长黄纪湘担任,总经理(对外称总裁)和财务主管仍为朱宝麒及其亲信路林。而由朱一手安排,一家在香港成立的威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威星公司)自一开始便几乎完全控制了微硬盘项目的采购与销售。
威星公司首次见诸公开材料,是在南方汇通2004年半年报中。根据披露,2004年上半年微硬盘项目向威星采购3.8066亿元,占总采购量的84%,向威星销售4.4539亿元,占销售总额的96%。报表对于2003年度的情况未作披露。但一位参与创建微硬盘项目的副总裁告诉记者,威星对于采购与销售的垄断性控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其实,电子零部件采购通过生产厂直接采购,比通过一个藉藉无名的小公司采购,对于建立购销双方的信任度要有利很多。作为一位电子业界资深人士,他对威星的角色颇为不解。
当仁不让地,微硬盘项目的应收账款也几乎全部来自威星。截至2004年上半年,威星对微硬盘项目所欠应收账款为4.19亿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96%。此外,微硬盘项目还有对于威星的4200万元预付款。两项合计达到4.61亿元。
消息人士透露,威星公司首次见诸公开材料,已经是南方汇通与朱宝麒们合作双方矛盾公开化的结果。南方汇通在半年报中称,俟微硬盘项目在港第一时间设立分支机构后,与威星的“此类购销业务将不再继续”。
威星依旧
朱宝麒终于彻底占了上风。然而,付出沉重代价的是微硬盘项目
2004年南方汇通半年报8月发布未久,遇到了来自朱宝麒的强烈反弹。2004年9月,微硬盘项目停产,当月出片量为零。
事后朱宝麒接受报纸记者采访称,“威星事件以后,我们碰到一个经营信心的问题。说我们这个团队把中国的钱骗出去了。我们受到非常大的压力。我宁愿把整个问题呈现在另外的风险面上,所以我就停产了,直到两个月后把所有账款收回。”
真相究竟如何?
一位知情者告诉《财经》记者,为在微硬盘项目上占得上风,朱宝麒曾在董事会上多次以停产相威胁。事实上,1英寸微硬盘在量产后数次出现产量陡降。然后,真正停产,2004年9月是第一次。
在同一次采访中,朱还宣称,财务从第一天起就不对劲,如果谁要为此引咎辞职,“那一定是我”。
停产和辞职威胁显然发挥了威力。双方酣战之际,省政府协调会定下精神:要相信朱宝麒“有能力搞好”微硬盘项目。
由是,南方汇通曾经承诺的与威星“此类购销业务将不再继续”没有兑现。2004年全年,微硬盘项目通过威星采购54468万元,比上半年增加了1.6亿多元,向威星销售5.15亿元,仍然占总额的96.63%。威星所欠应收款有所下降,为 1.6591亿元,但预付款则攀升至1.7157亿元,合计3.37亿元左右。在此后,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曾对南方汇通年报出具保留意见,表示“无法判断这两项债权的可回收性”。
不过在贵阳当地,为确保朱宝麒团队“有能力搞好”,很快出现了一次重要的权益安排。2005年1月19日,南方汇通正式向市场披露,美国磁源已于年前将其持有的25%的股份正式托管世华微硬盘,并签署了委托协议。委托期限从2005年1月1日起至2005年12月31日止或协议双方协商终止。
协议签署后,世华数码在南方微硬盘的表决权比例为61.39%。随后,南方汇通微硬盘各方股东签署了《贵州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公司股东就公司特别事项的协议书》,当年合并时签署的《有关特别事项的协议书》正式失效。因此,南方汇通在南方微硬盘已不具有实质控制权,因而失去了未来年报的并表资格。
朱宝麒终于彻底占了上风。然而,付出沉重代价的是微硬盘项目。南方汇通的股价自2004年底直线下滑。微硬盘项目自2004年9月停产之后即一蹶不振,复产后最高达到过月产10万片左右,从此节节向下,一直到近两年后的最终停产。其对外宣称的大额订单,后经正式澄清也有相当部分为“意向性合同”。
威星公司如此关键,原因何在?
《财经》记者在香港公司注册处查阅登记资料获知,威星公司于2002年底在香港成立,股本最早仅有2港元,两名股东GSL与GNL各持1港元。此后多次增资:2003年3月增至1万港元,其中路林新持8999元,高桢祥新持999元;三个月后,再度增至100万股,其中路林持有4.1万股,朱宝麒持有94.9万股。此后又发生了一次股权变化,一家于BVI注册的MAXI公司持有999999股,朱宝麒持股减至1股。有案可查的最后一次变动是2004年8月,朱将自己的一股转给林启澈。
如此频密的股权变更,所为何来,难以周悉;但威星长期处于朱宝麒等人股掌之中,则是各方均认可的事实。
记者采访获悉,路林是贵阳人,30多岁,原系深圳中电财务人员,在深圳与朱宝麒相识,亦为朱所聘至汇通世华,担任财务总监一职,直至2005年12月。高桢祥系台湾人,朱宝麒亲信,担任汇通世华董事,负责在深圳和香港的业务,直至2005年6月。
虽然潘壮在汇通世华担任副董事长,协助朱宝麒掌控了局面,但没有资料证明潘与威星权益直接相关。
事实上,威星把持微硬盘项目采购与销售的局面,直到2005年10月朱宝麒甩手而去之后,方被打破。然而威星的欠款则伴随着微硬盘项目最终走向末路。截至2005年12月31日,微硬盘项目已资不抵债1.3063亿元时,威星公司所欠应收款和预付款合计仍达到2.63亿元。
“A+B”
企业要投入巨资购买后续产品成果――每一次产品升级都是一项成果,而且无法控制和指挥研发人员,保证产品持续稳定的更新
将集聚在磁源公司的硅谷技术团队拥有的微硬盘“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带入贵州,这既被认为项目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块敲门砖,还寄托了将贵州带入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长远期待。微硬盘项目前后获得六笔国家项目拨款,如电子信息基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部863引导项目支持、科技部863项目支持、科技部拨款、商务部出口产品研发基金支持,无不植因于此。
硅谷研发-贵州生产模式,朱宝麒们称之为“A+B”模型,“A”为美国磁源,“B”为贵州微硬盘。
美国磁源除以技术入股外,还负责汇通微硬盘后续的产品研发。根据南方汇通2003年、 2004年年报,磁源公司的微硬盘技术总共换得了4.8494796亿元权益。综合记者采访中获得的各方材料,其中一部分体现为对于南方汇通微硬盘公司和汇通世华公司的股权,近3.5亿元(约合4225万美元)为微硬盘项目向磁源公司支付的现金。
从“微硬盘项目技术开支表”可见,这种“A+B”模型与企业自主研发有本质区别,企业不仅要投入巨资购买后续产品成果――每一次产品升级都是一项成果,而且无法控制和指挥研发人员,保证产品持续稳定的更新,长期来讲,即使投入巨资购买产品成果,也无法培养属于自己的研发队伍。
磁源公司最早用于技术入股南方汇通微硬盘公司的,是1英寸1GB硬盘技术。在2003年之时,1G容量太小,这一技术实际上已经过时,1G硬盘实际生产量可忽略不计。
1.8英寸硬盘专有技术作价最为高昂,但直至2006年7月停工,微硬盘厂房没有出产过一块1.8英寸硬盘。一位在微硬盘项目后期主持工作的外方高管告诉记者,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磁源研发团队始终无法完成完整的产品化。
根据硬盘行业经验,开发一个产品,需要一支完整的研发团队,分工负责开发认证软件、结构设计、测试和其他研究部分,需要六七十人。2003年,磁源在美国的研发团队总共只有60余人,同时负责两个产品,“是根本不可能的”。
他认为,作为硬盘技术资深主管,苏宗祥对此“一清二楚”。
事实上,一位在磁源供职三年的工程师告诉记者,磁源研发团队实际人数最高峰时,也不过四五十人。
自始至终,更大的威胁,来自磁源公司自始至终都未能摆脱的知识产权纠纷阴影。
早在贵州微硬盘项目刚刚启动之时,日立环球存储公司即找上门来。由于日立环球存储手持 5000余项硬盘专利,事实上无法绕过,从2003年10月,汇通微硬盘公司在美国负责大客户销售的副总裁吴烈仁即与日立展开专利谈判。为降低日立公司要价,吴烈仁建议在国内大举申请专利,以求得最终以相互许可(Cross License)的安排。
正是从2003年10月开始,磁源公司在美国陆续提起了17宗专利申请,截至目前获批两宗;相应地,贵州微硬盘项目从2004年起成批申请专利,申请数量达到80多项。此后双方谈判时断时续,除吴烈仁外,汇通世华董事会无人参与,时而寄望于迅速增加国内专利注册,时而期待政府层面与日方沟通。
2004年12月28日,日立环储以四项专利侵权为由,在美国加州起诉南方汇通微硬盘公司、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以及磁源公司。即是此时,双方的谈判仍未终止,到2005年8月,双方一度达成和解:中方一次性支付500万美元,作为此前生产的微硬盘专利授权费,未来则按比例依据产量收取。后来,日方又一度同意只要先付200万美元,即可签署和解协议。即使如此,汇通世华仍然未能把握住机会。
此时,距离贵州微硬盘项目的终局时刻已然不远。从2005年10月开始,三名被告突然销声匿迹了。从那时起,美国法院发出的文件都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一个月后,被告律师以无法沟通为由,申请停止代理身份。此后这场讼案便只剩下原告日立环储一方。
曾就职于磁源的一名工程师告诉记者,2005年10月他拿到了最后一个月工资,公司随即解散。
2006年6月2日,加州北部地方法院圣何塞分院做出缺席审判。三名被告全数赔偿原告提出的损失2360万美元,并永久禁止其在美国进行硬盘的市场、销售和分销活动。
另一宗诉讼仍然在等待着苏宗祥。台湾铼德科技及Microstor于2005年4月在加州起诉磁源和苏宗祥本人,指控苏盗窃商业机密和不正当竞争,将属于Microstor的部件设计和磁盘组装技术带到汇通世华。此案尚在审理中,预计今年年底开庭。
终局
参与重组设计的一位投资银行家坦承:“其实就是安慰剂”
正是在2005年10月,汇通世华微硬盘在第七届高交会上捷报频频。在韩国三星刚刚宣布推出 3G微硬盘手机之后仅数日,朱宝麒即联合北京天朗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推出6G微硬盘手机;隔日,又宣布与东方通信等四家公司签署《硬盘手机战略联盟合作意向》:汇通世华生产6G微硬盘,东方通信负责采购不少于100万台微硬盘;东方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整体项目投入运营资金,参与研发和销售管理工作;重庆禾兴江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禾兴江源)负责首款海量全能手机的开发及样机。
然而,这是朱宝麒最后一次作为汇通世华总裁的高调出现。尽管朱、潘两人的辞职未获董事会通过,他们仍然挂冠而去,转赴重庆。
在这里,他们早已经完成了布局,另一个宏图“IT综合功能模块”已经打动了重庆市政府。在高交会上出现的禾兴江源,早已在算中。
禾兴江源的安排,与汇通世华并无二致。按照2005年4月27日重庆市政府下发文件所称,重庆开创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MAXSINO HOLDINGS LIMITED出资设立禾兴江源,并尽快实施“IT综合功能模块”项目。重庆开创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现金出资9000万元,MAXSINO HOLDINGS LIMITED则以技术管理无形资产出资1000万元。
不仅如此,重庆市政府还“同意禾兴江源公司建设‘IT综合功能模块’项目融资4亿元,分别由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和市开发投资公司分别按54.55%和45.45%的比例进行担保”。
MAXSINO的出头人又是朱宝麒,其合作者还是潘壮。潘出任了禾兴江源公司副总裁,朱担任执行董事。
“IT综合功能模块”到底是什么?朱宝麒曾经对媒体谈及,禾兴江源是在贵阳微硬盘项目的下游,由汇通世华提供微硬盘,禾兴江源进行多媒体电子制造,还要注入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如音乐与视讯。
朱说,产业链将分为四个部分:核心芯片的研发放在北京,微硬盘基地设在贵阳,成品制造在重庆,以提供娱乐、游戏为主的内容产业放在深圳。通过微硬盘进行这四项整合,就可以“紧紧抓住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未来”。
这些宏图大志似曾相识,对于山穷水尽的贵州微硬盘项目来说,已如过眼云烟。
2005年下半年,贵州省政府从财政部争得一笔110亿日元再贷款,原有用于缓解微硬盘项目危急之意。贵州省审计厅为此于2005年2-3月启动对微硬盘项目审计。这笔贷款最终于8月间用于成立贵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省政府副秘书长吴跃出任董事长。
这笔约合1亿美元的资金,实际只向微硬盘项目注入了约300万美元。正如吴跃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的那样,“省政府于2005年底决定不再向微硬盘项目投资,高新投从此与微硬盘项目没有干系。”
朱曾经指给贵州的最辉煌前景,是在三五年内,通过创新知识经济计划,在贵阳实现上百万人的科技产业区,十年内实现1000亿美元高科技产值;他最保守的估计,是建成年产360万台微硬盘生产线,并迅即达到年产1000万台目标。
事实是,贵州微硬盘项目开工前后三年有余,总产量总计146万台,没有一个月的产量达到过 30万台。贵州为这一项目合计投资20亿元左右,而2003、2004、2005年合计销售额不到10亿元,仅2005年一年即亏损5亿多元,2006年上半年又续亏8000余万元。至今,整个项目已经资不抵债1亿余元,投资已经有去无回,还造成8.7亿元银行不良贷款,这尚未计算美国法院已经作出的 2360万美元专利权赔偿判决。
据记者采访了解,在总计8.7亿元不良贷款中,以农行最重,有4571万美元(约3.7亿元人民币);贵阳市商业银行其次,占3021万美元(约2.5亿元);建行占1.7679亿元;交行最少,为721万美元(约6000万元)。目前四家银行已经采取资产保全措施,并分别到法院对相关担保方提起诉讼,由农行牵头的债权维护委员会亦已成立。
建行已于今年年初开始采取包括扣押借款人存款等资产保全措施,并于4月先后到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对汇通世华的两家担保企业――中国南车集团贵阳车辆厂、贵州省开发投资公司――提出起诉。其中,对贵州省开发投资公司的起诉已经于6月开庭审理,目前正在等待判决。
从磁源公司引进的微硬盘技术,正在迅速地贬值。1英寸微硬盘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苹果停产 IPOD MINI(1英寸盘最大的市场),给了市场致命打击。“1英寸硬盘市场空间很小。”美洲中国工程师协会会长郑佐明说,“它只比闪存早一代,就是9到15个月。闪存每过一个周期储量就能加大一倍。同时小型硬盘的体积不断变小,从2.5到1.8英寸。1英寸微硬盘的市场在挤压下就比较困难。”
正因如此,贵州方面仍在进行中的重组努力――贵州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张英峰告诉记者,“省政府的意见非常明确,就是千方百计进行重组”――恐怕必须面对痛苦的现实。
一位曾帮助设计重组方案的中金公司投资银行家说,拟议中的一个计划,是另外一家国际硬盘厂商投入5000万美元,并租用贵州项目厂房和设备,贵州方面则以租金入股12%。假设未来新公司获得成功,假设能够上市,假设能够获得多达20亿美元市值,那么,贵州方面方有望收回投资。他坦承这一系列假设构成的是极为遥远的远景,“其实就是安慰剂”。
此时,身为禾兴江源副总裁,潘壮仍在公司上班。一位禾兴江源员工告诉记者,“中国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重庆金融办等都来调查结果证明过,我们去年10月以后就已经与贵州彻底没有关系,此后只有潘先生、朱先生还留在公司。”朱宝麒于7月间已经离开江城。
本刊记者陈慧颖对此文亦有贡献